第0765章 萬丹國主:我仰慕大明,我想葬在大明!(第1/3頁)
章節報錯
“南洋,真是個好地方啊。”
張好古輕聲感慨著。
當一系列南洋的發展情況回報京師之後,張好古就發出了以上的感慨。
大明富有四海地大物博沒錯,但總有些東西不是特產。
西域之地的丟失,路上絲綢之路隔斷讓大明錯失了許多東西。
這不僅僅是說西域之地的特產乃至中亞中東的特產,更重要的還是大明和西方的聯絡如今只能憑藉水路了。
這無疑是大明的一大損失,畢竟歷來強盛的中原王朝,都可以透過控制西域之地來聯通西方,獲得一條可以與西方,與南亞,與中東諸國聯絡的穩定通道,從而獲得一系列關鍵資訊。
如今大明對西域之地並未掌握,路上絲綢之路被斷開,雖然開海了,但海上絲綢之路仍在探索,大明這個巨人相當於一隻腳先天萎縮而另一隻腳則是半殘,無疑是個殘缺的巨人。
沒辦法,誰讓太祖之後,太宗皇帝是奉天靖難登的基本身地位就不穩固,歷經發展才穩定了基本盤。可是屢次西政也耗費了國家精氣,國內必須要休養生息,而仁宗在位時間太短,宣宗皇帝在位也不過十年,然後大明就有了千古第一的叫門天子。
自那以後,大明國運由盛轉衰,西域之地無力打通,禁海也讓大明失去了海上貿易通道,繼而讓大明陷入內耗的頹勢。
大明君臣又不是沒有聰明人,但一些問題也只能視而不見,最簡單的,朝廷沒錢,軍備頹弛,連平內亂都得大喘氣更何況對外呢。
手中拿著南洋的情報,但張好古的思緒已經飄到了西域之地。
西域是必須要拿下來的,大明不能當個半殘的巨人,而西域之地對朝廷的意義也絕不是幾個跳胡旋舞的胡姬或者是什麼葡萄哈密瓜,那是連線西方的黃金通道,是絲綢之路。
不過眼下漠南蒙古已經被打服了,朝廷甚至一路打到了烏拉爾山下,對付葉爾羌倒也不急...
張好古暫時放下了對西域的關注,重新拿起一份南洋的情報來:“甘蔗,丁香,肉蔻,都是好東西啊,南洋適宜種這些就多種,這南洋之地遲早就是朝廷的種植園。”
黃宗羲說道:“如今南洋那些小國都知道朝廷需要橡膠,甘蔗,香料,所以他們自己就開闢了不少種植園,加上我大明商人開闢的,眼下南洋可以說到處都是種植園。”
微微頜首,張好古抖了抖手裡的情報:“南洋發展公司在香料群島那和土著們談的怎麼樣了?”
黃宗羲說道:“一切順利,目前南洋發展公司已經取代了尼德蘭人的位置,除去原本的種植園,南洋發展公司已經和當地土著合作,開闢更多的香料種植園。”
張好古笑道:“泰西之地,也缺乏香料啊。胡椒,肉蔻,丁香...這些香料泰西之地完全依靠進口,沒了南洋的香料群島,單靠那些泰西人在美洲的掠奪,滿足得了泰西市場嗎?讓泰西人先餓一餓吧,等朝廷打通了前往泰西的海路,就把南洋的香料賣給他們。”
泰西之地很發達,起碼文明和科技很發達,但同樣的他們缺少的東西也很明顯,沒有豐富的石油,沒有豐富的煤鐵礦,但依靠航海殖民掠奪,他們依舊成為了強國。
他們走在了大明前面,但走得早不一定就走得快,大明跟上他們的腳步用不了多少時間。
放下手中的情報,張好古沉吟片刻說道:“太沖啊,你記一下,南洋之地是朝廷未來發展的重要之基,南洋百姓如何看待朝廷,將決定著南洋歸屬。因此,商旅在南洋一定要維護好朝廷的顏面,讓錢督撫注意一下,一些不方便朝廷出手的事情,還得交給當地人來做。”
張好古很清楚,隨著南洋被朝廷不斷開發,無論是面對那巨大的利益,還是未來的發展可能,南洋之地絕對會升起一些不該有的心思。
朝廷援助南洋發展也絕不僅僅是做慈善,大明可以與南洋諸國共惠共利,幫助南洋諸國富裕起來,但這是要建立在大明主導一切的前提下;大明可以和南洋諸國攜手共進,讓南洋也有不弱的工業水平和國力,但這也是要建立在大明為主導的前提下。
南洋之地,諸國紛爭,貴族、王室、百姓和商人之間情況本就複雜,大明不會深入參與這些,但也必須時刻掌握著南洋的動向,張好古可不想養出一群白眼狼來。
見黃宗羲有些神情錯愕,張好古笑了:“太沖啊,看著吧,南洋之地情況複雜著呢,眼下是有朝廷壓著,加上都剛剛開始賺錢,所以很多東西都沒有浮到水面上。”
“當錢越賺越多,而朝廷也不怎麼管之後,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該出現了。這天底下,沒什麼稀罕事情。若是多幾個明事理,識時務的,那朝廷就放心多了,我也就不用這麼盯著南洋。”
南洋之地眼下在大明的援助之下已經開始發展起來,短短時間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港口在快速建設,一個個種植園和礦場已經被確立,南洋諸國肉眼可見的都迎來了一定的繁榮,這是切切實實的利益。
不同於尼德蘭人只顧自身利益,大明這樣有錢大家一起賺,所有人都能富裕發展的思路,無疑讓南洋諸國對大明感恩戴德。
一座種植園,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種植園本身的利益,更代表著一個村鎮的百姓起碼有了穩定的生計。
而一座礦場,養活的更不僅僅是一個村鎮這麼簡單。
沿海之地的漁村可以成為港口,而內地的百姓想要發展,就需要大筆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