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亂局,徹查(第1/2頁)
章節報錯
平京徹底亂了……
在上百名平民百姓靜坐抗議後,又有榮親王麾下銀甲軍統帥段義山,跪在大理寺外,負荊請罪。
他高聲自述著於千年前的平京城中,威逼六扇門,驅趕百姓等罪名。
言語間不僅令皇室顏面掃地,更加坐實了陸長歌曾捨命解救百姓的事實。
甚至被有心人猜測,陸長歌是否就是因為此事得罪榮親王,這才落得如此下場。
段義山這一跪,又將兇殺案的局勢推向了另一高潮。
一百位普通百姓的伸冤可以置之不理,但一位四品武者,朝廷一軍統帥的認罪自狀,卻讓滿朝諸公,不可再當無事發生。
新一天的早朝,終究還是被此事驚動了。
長樂宮內,百官依次進殿。在內閣三位大學士的引領下,商議各部事宜。
殿內象徵皇權的龍椅上,卻空無一人,而正商談要事的文武百官,卻好像對此習以為常一般。
永安帝自十年前起,便迷信巫蠱之術可得長生,從雲夢大澤中招攬來一巫士,日日問道。
朝廷諸事,要已交由內閣掌管,君王不再過問。
但今天這事,卻讓內閣三老暫且也無法決斷。
“新科初試一等的陸長歌殺人一案,如今已鬧的沸沸揚揚。大理寺卿可有話說?”
孫振昌低著頭站在佇列中,悶聲回道:“下官以為,此事關乎民意,當從長計議。”
“呵!”
內閣中最年輕的大學士虞萬里,突然譏諷的笑了一聲。
他是御史出身,最見不得官員相互推諉,懶政拖延的現象。
“孫大人日理萬機,三天時間連一樁民間兇殺案都理不清,大理寺是無人了嗎?”
嘴裡像點了炮似的,噴個不休。
首輔周禮與次輔趙仕勤對視一眼,均感到頭疼。
虞萬里算是周禮的半個學生,又是趙仕勤的同鄉。
兩人都抱著將他拉攏到本方陣營的心思,提拔進內閣。
可誰曾想這小子是個直臣,說話做事秉公執法,滴水不漏。
這也讓內閣中,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孫振昌被罵的抬不起頭,更有數名御史憤然出列。
言辭鑿鑿,細數其疏漏,大有要罵到他辭官告老的態勢。
孫振昌艱難的抵擋著唾沫星子,偷偷看了一眼佇列末尾的王家王京華,見他老神在在,彷彿事不關己,暗罵一聲老狐狸。
王家拿好處,讓姓孫的背鍋,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孫振昌低著頭,陰著臉將禍水東引。
“並非某無能,而是在查辦此案時,王大人稱此事其子親眼見證,願為此案做一人證。但王家大郎正為課業忙碌,這事便一直耽擱著。”
殿內數道目光橫掃身前,王京華再也無法裝的像個沒事人似的。
“犬子愚鈍,恐對案中諸多細節難以面面俱到。餘以為,無風不起浪,民間既有冤情,則必該謹慎處之,斷不可因為一些人的一言之詞,便網開一面。”
虞萬里冷聲反問:“難道外界對陸長歌的指控,就不是一面之詞嗎?本官探查至今,就未見本案伸冤者何人,難不成是替天行道?”
虞萬里的身後,代表著朝堂中敢於直諫,處事公道的御史一派。但崇仁坊王家也並非無人,四世三公的餘蔭,留下門生故吏無數。
兩方展開一場激烈的口水戰,一直吵到天昏地暗,氣力衰竭,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這一切都逃不出周禮與趙仕勤兩位老狐狸的算計,平京民變不可怕,只是他們在其中隱隱嗅到了兩股操控風雲的非凡勢力。
自古以來,文人治國,武人安邦。陛下閉關不朝十年,天下大權早已移交到內閣兩位大學士手中。
可這一次,就在眼皮子底下,鬧出這麼大動靜,二人才後知後覺的品出幾分不對勁,由不得他們不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