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三十多年皇帝,統一中原,開拓西域,劉禪自己覺得他的確也有封禪泰山的資格,況且這本就是一個帝王,最高的榮耀。

只是,他緩緩道:“相父,朕雖有微功,但這一切都是仰仗諸位愛卿...”劉禪故意停頓了一下,看向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才說道:“是因為諸位愛卿的鼎力輔助,才有今日之功。”

“封禪泰山,當屬盛世君王所為!”劉禪笑道:“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此事容後再議吧!”

拒絕!

劉禪以現在天下初定,並非盛世王朝為由,婉拒了丞相諸葛亮的封禪泰山請求。

而且,他也沒有給丞相繼續勸諫的機會,朗聲道:“退朝!”

散朝之後,劉禪回到宣室殿。

對於眼下大漢的發展,他是很滿意的,至少他不用擔心後繼無人,太子劉諶愈發成熟,這也讓他有了放手的心思。

另一邊,大臣們散朝之後,都是三三兩兩的議論著。

其中丞相府內。

徐庶重回長安,天子劉禪並未給他委派官職,不過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依然並未改變,散朝之後他就來到了丞相府。

“元直啊!”諸葛亮微微皺眉,道:“如今天下已定,陛下開拓的疆域,遠勝歷代帝王,此時理應封禪泰山,此舉也是安民之舉,為何陛下不允?”

諸葛亮覺得,就以大漢現在這番光景,若是劉禪都沒有資格封禪泰山,這歷代君王,誰又有資格封禪?

秦始皇?

呵呵,不過也只是橫掃六合耳。

武皇帝?

呵呵,蒙陰高祖、景帝歷代先帝文文治武功,到武皇帝時大漢民富兵強,又加良將出世,才北擊匈奴,奠定大漢四百年基業。

但是——

當今天子登基時,大漢王朝只不過是一個偏居益州的小朝廷,外有強大的曹魏,以及虎視眈眈的東吳,內有南中等地不服管束。

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為不利的局面下,天子兵出子午谷,一戰定關中,讓大漢從漢魏吳最弱的一方,快速轉變成可以與曹魏一爭天下的勢頭。

再後來,定涼州、通西域、平幷州,更是成為三國當中最為強大的一方,以及後來的西征滅薩珊,貴霜,建立兩個強大的漢人王國,讓大漢一舉成為漢人從不敢想象的強大帝國。

最後一舉攻滅東吳和曹魏,實現先帝一統中原的夙願,即使就到此處,天子劉禪的文治武功,也是空前絕後,更何況不久前又將更西方的羅馬帝國,變成一個新的漢人王國。

除了這些武功方面,在文治上,天子也非常出眾,推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辦書院,推行新型貨幣。

改良製鹽技術、釀酒技術、造紙技術、發明火藥,三弓床弩等等。

若無這些新式發明,大漢即使傾盡所有,也很難達到現在的高度,如今天下已定,不正是封禪泰山,以此彰顯王朝威嚴的時候嗎?

徐庶聞言,笑了笑,道:“哈哈哈,丞相啊,您還不得不服老哦,殊不知君王需三請三讓,方可成禮乎?”

“陛下功在千秋,豈是歷代帝王可比?”徐庶又道:“但是陛下崇尚古禮,我看陛下不是不願封禪泰山,而是需得按照古禮那樣三讓三請,陛下方可應允!”

徐庶話音剛落,諸葛亮立時搖了搖頭,也是哈哈大笑起來說道:“老了,老了,我等皆已老矣,亮自必管仲樂毅,如今不想卻犯了一個低階失誤,忘了這古禮矣。”

“哈哈哈!”徐庶聞言也是笑了。

“元直啊!”諸葛亮又道:“重回長安,日子過得清閒自在,讓亮好生羨慕...唉!”說著,他長嘆一聲,然後道:“等到封禪泰山事成,亮即向陛下請辭,也與元直這般,享享清福。”

“哦???”徐庶故意說道:“丞相有此想法?”

“當然!”諸葛亮肯定的道:“昔日先帝駕幸草廬時,亮曾有言先帝,待他日成功之時,亮自當歸隱田園。”

這件事,徐庶自然知道,他本就是諸葛亮昔日好友,又怎會不知他的性格,如今再造乾坤,正是功成身退的絕佳時機。

不過,徐庶卻頓了頓,問道:“丞相,不知昔日先帝駕幸草廬時,丞相可曾想過有今日之隆乎?”

換作是以前,徐庶是絕對不會問這個,因為他知道諸葛亮的性格,若是在未成事之前,問及這個,會讓諸葛亮覺得,他是對復興漢室存懷疑態度。

當然,徐庶從未懷疑過。

即使他覺得不可為,他也會全力以赴。

這一點,他與諸葛亮基本相同。

聽到徐庶如此問,諸葛亮羽扇輕輕搖晃幾下,反問道:“那元直昔日,可想過今日之隆乎?”

“未有!”徐庶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