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

洛陽皇宮。

大殿上齊聚大魏文武百官,曹芳安坐於御座之上,左右環視一圈後,殿門口的宦官高聲唱喝道:“有請吳國使臣覲見。”

按照昨日朝會的約定,曹芳今天需要給東吳使臣顧譚一個答覆,對於是否決定聯吳出兵抗漢,今天需要做出一個決斷。

少時——

顧譚緩步走入大殿, 先向曹芳行了一個禮,本欲等著曹芳開口給他答案時,卻聽得那宦官,又是一聲唱喝道:“有請大漢使臣覲見。”

“陛下!”顧譚急忙拱手。

“貴使勿驚!”曹芳淡淡的擺手說道:“朕也是昨晚才知道,大漢也派來了使臣,今日正好與貴使一會。”

顧譚臉色一沉,有些緊張。

現在漢吳正在激戰,如今大漢又派來使臣。

唉!

就在顧譚愣神之際,一位四十來歲的漢使,氣定神閒走進大殿,來到近前,那人向曹芳行了一個禮,道:“大漢使臣曾書,拜見魏國皇帝陛下。”

“貴使免禮!”曹芳緩緩抬手。

曾書道了一聲謝後,回頭看向顧譚,卻是笑了:“哈哈哈,東吳莫非想要聯合魏國,已抵我大漢王師否?”

“曾書!”顧譚臉色陰沉,質問道:“我大吳與貴國本是同盟友邦,此番貴軍無故興兵犯我大吳,難道不怕世人皆怒否?”

“無故犯境?”曾書笑了:“何謂無故犯境?”

這場漢吳戰爭,大漢給出的理由非常勉強,根本不需要用戰爭來解決,更何況, 東吳君臣還覺得非常的冤枉。

挑撥大漢君臣關係。

這...就要發動一場戰爭?

可笑,實在可笑。

主要是東吳的人都知道, 他們並未派人去長安散播什麼謠言, 當然今日大殿之上,卻有人知道那些謠言源自何處。

世人皆說孔明多智...世人皆說阿斗智勇雙全...呵呵...不過爾爾...大將軍曹爽暗自有些得意,因為半年前長安街頭的謠言,並不是東吳人派去的,而是他曹爽所為。

諸葛亮有異心。

曹爽故意讓人去長安散播這樣的謠言,當然,他也知道,劉禪必然不會相信這樣的謠言,因為當世之人,誰人不知,誰人不曉,那諸葛孔明,可是大忠大賢之人。

即使知道這些謠言,很難動搖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但是曹爽覺得,只要謠言散開,劉阿斗也需要花一些時間, 去平息這些謠言, 如此就可以拖延大漢東擴。

可是,讓他意外的是。

僅僅半年之後, 大漢居然把這件事,直接怪罪到了東吳的頭上,而且還調派大軍攻伐吳國。

看上去,這件事大漢有些小題大做。

畢竟三國之間,這種事情是經常出現的,比如曹芳登基之後,洛陽街頭不就有司馬懿意欲取而代之的謠言嗎?

也是因為這些謠言,司馬懿為自證清白,不久後,就交出了兵權,然後乖乖的做起了大魏的丞相。

可是,劉阿斗居然以此為由,要攻滅吳國。

曹爽突然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嘆息,好像是他給了大漢一個攻伐東吳的藉口。

現在,東吳使臣顧譚,質問大漢使臣曾書。

曾書接著說道:“東吳無信義由來已久,此番我大漢王師,本就是替天行道,懲治毫無信義的東吳君臣。”

“曾書休要猖狂!”顧譚有些惱怒。

曾書卻長嘆道:“汝也休要惱怒,今日你我皆在大魏的國土,正好可請大魏陛下,還有大魏諸公評評理,看曾某可有一言是妄語?”說著,曾書先是向曹芳拱手行了一禮,然後看向顧譚理直氣壯的說道:“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派呂蒙白衣渡江、建興十六年,孫權又起兵欲攻我大漢益州...無論是建安二十四年,亦或者是建興十六年,東吳不都是我大漢的盟友乎?”

“哼哼!”曾書冷哼一聲,道:“既然東吳從不在意漢吳聯盟,我大漢又為何要在意呢?”說著,他頓了頓然後又說道:“況且此番我大漢王師伐吳,也並非是興無名之師,去年東吳使臣離開長安的第二日,長安就開始流傳致使我大漢君臣不睦之謠言...”

“莫非是我大漢閒來無事,自己派人去散播謠言乎?”曾書嚴肅的盯著顧譚,質問道:“莫非是魏國派人散播的謠言乎?”

顧譚頓時愣住,因為曾書所言,並無虛言,比如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白衣渡江,最後還殺了關羽。

建興十六年,東吳聯合曹魏伐漢,只是那一仗東吳不但未能攻佔大漢一城一地,反倒是連丟秭歸、以及交桂以南的大片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