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也是一驚,一向以謹慎著稱的相父,這個時候怎麼也出來湊熱鬧?

現在就搞科舉。

真的行嗎?

“陛下!”諸葛亮緩緩說道:“元直所言甚善,現在各郡官員嚴重缺乏,是可以透過科舉選拔一批人才。”

“相父——”

劉禪剛欲開口,諸葛亮卻又說道:“科舉考試人人平等,只要擁有才學,想要為朝廷效力的人才,都可以透過考試,來獲得為朝廷效力的機會。”

大漢王朝,雖然現在依然是世家大族佔據主導,但是十餘年間,經過諸葛亮與徐庶的管制,無論是益州大族、荊州大族、東州大族、亦或者是新晉的關中大族們,想要如同東吳的氏族那樣左右朝政,還是不太現實。

先帝稱帝之初,朝廷主要重用荊州大族、其次是東州大族,最後對於益州本地氏族,則是既用也壓。

關中之戰後,諸葛亮慢慢做出了一些調整。

這主要當然還是因為疆域擴大,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所以不在是特別重用某一方,也不會刻意的去打壓某一方。

能者上——

無論是荊州、東州、亦或者是益州還是關中的氏族,只要你有能力,願意為朝廷效忠,都能夠得到重用。

但是——

大漢的主要權力,卻始終掌控在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以及未央宮。

目前這個局面,倒也是三方遏制,即便是長期執行下去,也能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丞相府主管軍事,御史大夫府主管內政。

但是兩府任何的一項決策,都需要得到皇帝的認可,方可執行實施。

而且,隨著劉禪不斷的在各處戰場建立威望,諸葛亮與徐庶其實早就開始將權利諸移交皇帝。

若是所有的大臣,都如徐庶、諸葛亮這般忠心。

他們大可以不必這麼做。

但是他們不敢確定,若是將來他們百年之後,後世的繼任者們,能否也像他們這般忠善。

所以,軍事、內政、皇權,他們想要達到一個平衡,可以互相制衡,又互相促進,如此透過他們的努力建立的新大漢,或許將來才能長治久安。

相比較起來,劉禪自然更信任諸葛亮。

畢竟歷史上的諸葛亮,可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御史大夫徐庶,雖然史書上的名聲也非常不錯,但是畢竟他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並不多,因為後期入了曹營,他就更多的是選擇躺平,按部就班。

現在可不同,他重回漢營,而且又被予以高官後祿。

權力這個東西很奇妙。

比如曹魏的先祖曹操,一開始不也是想要名垂青史,成為一個對朝廷有作為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