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裡基本沒有水,淤泥被抹得平平整整的。

劉禪知道他們的疑惑。

他現在不想解釋。

“今日朕想教大家一種新的水稻種植方法,”劉禪說道:“朕可以保證,這種方式種出來的水稻產量。”

說著劉禪突然好奇的問老漢道:“請問老丈,現在一畝水田能產多少稻穀?”

“回陛下,”老漢想也沒想直接說道:“若是遇到好年景,一畝水田能產三石稻穀。”

三石?

劉禪記得秦朝的計量單位,一石相當於後世一百二十斤,漢朝很多制度都是沿用秦朝的制度。

三國應該也是如此。

三石也就是三百六十斤。

這還是遇到好年景,所謂的好年景無非就是風調雨順。

這裡是成都平原,至從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早已成了一片沃土。

只不過現在連年征戰,人口銳減,很多田地荒蕪,無人耕種。

如果還是以原來的老方法種植水稻,每年的收成其實也好不了多少,而且佃戶種莊稼,大頭要麼交給國家,要麼得交給地主。

要是還有盈餘的少部分,才是普通老百姓的。

現在的種植方法,在劉禪眼裡那就是落後落後很落後。

畝產三百六十斤。

而且還是好年景。

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其實畝產可能還達不到三百六十斤。

劉禪可是知道,他小時候水稻的產量,已經可以達到畝產八九百斤。

再往後,甚至都可以達到兩千斤左右。

“朕今天教大家的這個種植方法,”劉禪高聲說道:“朕保證產量至少也得翻上一倍。”

嘶——

所有的人聽了,都是一愣,基本沒有一個人相信。

不過他們倒是有興趣看看。

看看這位深居後宮,從不管事的皇帝,到底怎麼種植水稻。

百姓們雖然口上沒說,但是從他們的表情,劉禪已經看到了不信兩個字。

劉禪早有心理準備。

畢竟新鮮事物,人們接受起來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

劉禪也不繼續解釋。

正所謂點到為止,剩下的還是看行動,他是皇帝,老百姓不會直接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