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5年,八月。

成都平原又變得忙碌起來,田野裡金燦燦的稻穀,已經到了收割的季節。

一天上午。

大漢皇帝劉禪,又一次率領一幫朝廷官員,出現在郊外的田野。

“恭喜陛下!”

“恭喜陛下!”

一位六十來歲的老頭,興奮的對劉禪說道:“陛下種植的水稻,獲得了大豐收,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劉禪看著一天的水稻,謙笑著說道:“朕種植這些水稻,並不在意朕的稻田是否豐收,朕更在意大漢百姓從此也都能年年大豐收。”

老頭點頭應道:“陛下英明,陛下改善了水稻種植方法,從此大漢百姓必將效仿,來年當是一個豐收年。”

老頭名叫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現為丞相府長史。

“那就借長史吉言了,”劉禪笑呵呵的說道:“這推廣水稻種植方法的重任,就有勞長史大人多多費心了。”

這是劉禪的目的。

改善大漢的糧食產量,讓大漢從此不再為糧食發愁。

“老臣遵旨!”

張裔很激動,作為益州本地人,能為蜀地百姓做些事情,他當然願意擔負起這個責任。

畢竟丞相諸葛亮,也待他不薄,如今皇帝改善了水稻種植方法,又將推廣這個重任交給他。

這說明皇帝陛下,信任他這個益州本地人。

其他隨行的文武,突然有些羨慕張裔,畢竟這事兒很容易做成,當蜀地的百姓們,都開始使用劉禪的這種水稻種植方法,必將又是大功一件。

唉——

羨慕啊…

劉禪今日與前幾次不同,之前幾次到了這裡,他都會親自下田插小秧,插大秧。

今天到了田邊。

劉禪沒在下田,因為收割水稻只能用人工完成,除非他現在能夠發明收割機。

這片稻田剛好一畝,這是劉禪刻意選擇的,他是要用事實證明,證明他的種植方法,收成就是要比老百姓們種植的水稻產量更高。

收割水稻,由張府部曲完成。

今天張紹特地又叫來了一些部曲充當勞力,還有滿朝文武,以及皇帝劉禪親自到場。

張家的這些部曲,幹起活來特別的賣力,一個個爭先恐後,忙得那是不易樂乎。

現場圍觀的人,除了劉禪帶來的朝廷官員,皇后張鴛,還有附近村莊的百姓們,他們早就知道了皇帝種的這些水稻,無論長勢,還是水稻掛穗,都比他們種的水稻要好。

但是,他們更想知道。

劉禪種的這片稻田產量,與他們種的產量,區別到底有多大。

好奇。

羨慕。

欣喜。

充斥著百姓們的臉龐,當然更多的還是欣喜激動。

雖然今年他們種的水稻,不如劉禪種植的產量誘人,但是他們全程看過劉禪的種植過程。

來年他們只需按照劉禪的方法去種植水稻,那麼他們也能獲得這麼誘人的收穫。

這就是未來。

這就是希望。

忙碌了差不多一個多時辰,一畝水稻就被全部收割回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