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從一開始就拿到步步都是絕世品級的武學典籍吧,難道就因為拿到的這本武學只是後天絕世,先天普通,就不煉了麼?

而事實上,後天絕世級都是極其稀少的好不!

雖然它肯定還是比先天絕世級乃至宗師絕世級多得多。

但這並不會影響其珍貴性。

畢竟一旦根基不穩,比如開脈數量、質量不夠,那後面再努力也是枉然;這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

所以在武道時期,只有大宗門如玄門,是步步有絕世經典的;而中等宗門一般是有前兩步(後天、先天)的絕世經典;而後天境的絕世經典即使是小宗門也是有可能有的……

事實上,當時大中小三檔宗門的劃分就是這麼劃的。

而大宗門和中等宗門中的強弱、底蘊深淺也還有更細的劃分,比如說中等宗門,它有的的兩步絕世功法之間是不是匹配、能否銜接?這就是底蘊的深淺,有和有多少的問題,很明顯數量越多越容易匹配……

而大宗門裡也是一樣,三步經典都有,並不代表這三步就能銜接得起來;

就像玄門,不僅是大宗門這麼簡單,他們一向自稱超級大宗門,其實他們的祖師堂裡面除了後天、先天、宗師、大宗師,甚至包括武道時代被廢棄的大能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仙尊境界。

人家也都是步步有絕世,層層都能銜接的上,最後萬法同歸,從而證道稱尊,這才是超級大宗門的底蘊。

只不過現在後兩步的仙尊、大能沒有用了,甚至第四步大宗師絕世經典也沒有用了,但就算只看前三步,人家也是步步絕世數十種,任門人選擇,這就是大宗門的底蘊。

至於為什麼每個境界之間的功法需要銜接,這就涉及到那個讓楊東望懵逼的東西:穴竅了。

經脈和穴竅是兩個,既相關但作用卻又完全不同的東西。

楊東望以前自以為的那些武道知識,和後來朝廷公佈的後天功法裡,都只涉及到十二正經及八脈奇經;

都認為氣海是能量之源;經脈是能量輸送的通道;其實這麼說也沒有錯。

但錯就錯在他們僅把通道當作了公路、鐵路;卻忘了高速路上還有加油站、服務站;鐵路上也有各式的火車站……

難道它們就沒有用麼?

所以只是沒想到,而一旦有人提醒,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

楊東望從幾部經典,尤其是精修築基的九陰/道經中,知道了:

單就煉精化氣而言,武者需要關心的經脈一共是十四經:即武者軀體中,五臟六腑周圍的12條“正經”經絡,是為十二正經(而實際上,由於它們是左右對稱的,共有24條,十二對,只是由於習慣,稱十二條而已)。

另外,武者身體正面有“任脈”,背面有“督脈”;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陽脈之海”。

它們均是一條特殊經絡,縱貫武者全身,起著溝通十二正經聯絡,同時又對十二正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而奇經除任督之外的另外六脈,雖然在後天境不需要、作用也不明顯,但也都是各有奇效。

尤其是九陰/道經裡提及:開脈一定、也只能在後天境才能進行,更準確的說是十二正經必須在氣海開闢前進行;奇經八脈一定要在先天境之前進行;這是因為氣海和靈氣的特殊效能。

氣海極其特殊,十二正經裡自衍的內氣(此時為後天前期)一旦衝擊、開闢氣海成功(後天中期),這些內氣進入氣海,而經氣海轉化的內氣一旦回流進入十二正經,就會立馬固化已開的經脈及裡面的穴竅。

而同樣一旦先天靈氣入體,也會第一時間固化已開的奇脈、穴竅,當然十二正經及裡面的穴竅也會再次固化。

所謂固化是指已經打通的經脈、穴竅被加固;而沒開通的經脈、穴竅則會被徹底堵死,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了。

所以武道時期都稱開脈境為武道之基。

恩,朝廷的武道白皮書也是這麼說的,雖然他們並沒有講清楚原因,但至少他們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不得不說,集體的力量就是強!

幸好我是經脈全通……

不放心的楊東望再次仔細對比著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描述及裡面穴竅的位置,證實了自己果然是經脈、穴竅俱通暢的,這令他尤為慶幸。

只能再一次在心裡高呼大地母氣,YYDS!

尤其是對經脈、穴竅的瞭解越深,他就越覺得基礎的重要性。

比如,這些個在後天境沒什麼用的奇經六脈(除任督);但若有人真的就以為它們沒啥用,在後天境時為省時間趕進度沒去打通的話。

那他以後再想在先天境、乃至宗師境也能出類拔萃,基本上就沒可能了。

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