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按照朝廷的手段,到時候肯定會把這些人掛到少府,或者是掛到官府裡面,哦,掛在官府不行,掛了少府、掛到內衛,那麼他們自然就會由武直委統一調撥的了。

這終究還是損害了八大部的利益。畢竟武直委資源分配裡面說了,先天及以上可是直接發放的,所以相當於在這個分配方案裡面摻水了,而且摻的不少。

而至於特事部和軍方為什麼會同意這個計劃,楊東望認為這個供奉堂看似是一個公立的機構,但是想想它真實的作用,更準確的是,它應該是作為特事部和軍方人員力量的補充。

尤其是拿了朝廷的錢,當有危險或者緊急事務的時候,特事部和軍方肯定會從這裡面抽人。

而這,想來也是幾大院長不樂意、乃至爆發的原因:因為一旦他們簽了這個約,晉升失敗自然萬事休提,而即使他們晉升宗師成功,那麼也只會進入到供奉堂,卻不會以宗師身份進入到武直委領導層。

因為他們是拿著朝廷的資源,晉升的宗師,天然的就會矮人一頭。

而若用更直接的話來表示大夥兒的心理,楊東望心想肯定是這樣的:我們拿你們當兄弟!而你們卻老想著當我老子!

一旦起了這種念頭,不炸才怪!

“沒事兒,沒事兒,給您解惑,是我的工作。

那我接著說哈,其實我們最初設立供奉堂,也不是因為你們九大院長提出來的事兒,而是因為考慮到社會上,有一些對具體事務、經營啊、權利啊、這些不感興趣的純粹武者,但是他們的這個修煉也是需要資源的。

同時領導們也覺得他們是一些非常有潛力的人才,所以朝廷才想出這個辦法,主要是惜才,同時也想給朝廷培養點力量。

所以朝廷既想給他們提供資源,但是又要兼顧公平,不能是無償的,所以就讓他們突破成功以後為朝廷做些貢獻。

而且他們即便是簽約供奉堂,我們也沒有說就會經常去麻煩他們,或者是讓他們負責具體的事務什麼的。

僅僅是在供奉堂有差遣、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應招就可以。”姜雨一口氣說完後,很是喘了一口氣。

楊東望笑道:“這麼說的話,你們這個初衷倒是沒有問題的,社會上的確會有這樣的一些武者,他們醉心武道,又不善或不喜歡經營……所以肯定很需要朝廷的幫助的。

同時,我想這些武者既然能在武道上靜得下心,那一般而言也都是一些心思純正之輩,即使朝廷沒有給他們提供幫助,國家有難,我想他們也會出手出力。

不過如果朝廷能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他們提供了幫助,那麼他們對朝廷自然更會忠心耿耿,這是合則兩利的事兒,能想到這個主意真是天才,對人心真是玩弄的出神入化。

但是為什麼把我們的要求和這個合到一起來說呢?

我們要的那些東西你們也清楚,積分、功勳是換不到的,你們想要什麼?”

說實話楊東望是真的很贊成這項計劃的……

其實對於朝廷而言,這種培養武者的方式無疑是最合算的,比他們院校都合算得多……

而且朝廷本身就是一個集合體,完全沒必要從頭(小)開始培養,中途摘桃子才是最省力的做法。

而朝廷之所以更重視(明面上)院校,無非是因為國家的屬性造成的,它又不是一個單純的追求實力的集合體!

所以說只要朝廷不把這種方式作為主流,擠佔他們教育界、院校系的地位與資源;楊東望是舉雙手贊成的。

畢竟等院校步入正軌之後;受到供奉堂資助比例最高的肯定是他們的優秀畢業生,不是麼?

但壞就壞在,這個時間太巧了,正好把他們的訴求給頂死了,雖然一個是晉升先天,一個是宗師……

但事情的本質是一樣的,而且更反襯出他們的訴求和回報不對稱。

朝廷不能厚此薄彼,或者說不願放棄他們(院校系)這次上趕著送上門的機會,想摟草打兔子,把他們一起裝了。

姜雨也不知道楊東望是真心稱讚還是嘲諷,只能尷尬的笑了幾聲,然後說道:

“因為有人說您們院校系資源沒少拿,但是呢,具體戰力上,出力卻不多,特事部和軍方終究還是有些不滿的,所以他們希望您們能像他們一樣多為國出戰幾次。

而且即使是簽約供奉堂,對您們也沒有要求說一定要為國效力多少年,他們只是希望在您們任院校領導期間,每年至少出手三次……”

“呵呵,特事部和軍方?沒有其他人了?武安局呢?說起來我們院校的院長們可還都是他們的兼職局長呢,沒幫著說幾句?”楊東望才不相信她說的,只有特事部和軍方不滿。

其實不滿的更應該是內閣及諸軍機們,尤其是元輔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