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風起南國 第五十三章 小人 大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皇子趙隸府上,今日來了個新人。
名喚林縛的年輕人,是嫻貴妃最後為趙隸選定的新任長史。自認為全面調查過林縛,事無鉅細,沒有疏漏的嫻貴妃,對林縛的家世、學識、才幹、抱負都進行了打探,很是滿意。
書房裡,趙隸隨意地罩著一件黑色的絲綢睡衣,頭髮披散在背後,懶洋洋地坐在椅子上,一邊吃東西一邊看林縛寫字。林縛的字風格很是奇怪,不像常人寫行書那樣瀟灑,也不像楷書般工整,反倒是似行似楷,在每一個應該展開的地方,全都收回了筆鋒,使得每個字都顯得很是圓潤,抱成一團。
林縛寫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八個字,很是滿意地點點頭。趙隸扔過來一個蘋果道:“別在那裝模作樣了。你的字寫的連我都不如,得瑟什麼。”
林縛道:“此言差矣。字沒有好看不好看一說,每個人寫字都是每個人的心境流露。你出身皇家,從小錦衣玉食,無憂無慮,寫的字自然寫意風流。像我這種出身,就得含而不露,學會藏拙。字自然就會跟人一樣,更圓滑些。”
趙隸道:“別傻站在那裡了。過來坐。”
林縛將字交給侍女去晾乾筆墨,自己脫掉鞋履,在榻上坐下。也不避諱身份之差,自然地拿起東西就吃。
趙隸道:“這次繞了這麼一大圈,先是安排人讓我母妃注意到你,動心將你選為我府上的長史,再是將你表妹推薦給我母妃,還要讓她成為我的妃子。搞得我在母妃和父皇面前裝的一副一無所知的樣子,如此折騰,到底是為了什麼。”
林縛沏好一杯茶,喝了一口,滿意地點點頭道:“殿下可知,我那表姑夫張一溫,憑何坐上了戶部侍郎的位置?”
趙隸皺眉道:“你若問別人我還真有可能不知道。若是問他,我倒還算了解。你可能不知道,我父皇與張一溫兄弟打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再加上張一溫本人也是學識過人,當一個戶部的二把手,綽綽有餘。”
林縛道:“三殿下沒有抓到重點。張一溫除了和陛下情同手足之外,他可還是那位鎮國公的親兒子啊。當初陛下開創凌國,封賞一眾從龍之臣,張一溫憑擁護有功獲封溫陽伯,乃是開國之後受封的第一批勳貴。在張一溫獲封爵位以後,張韜才受封了鎮國公。一方面是因為張韜在當初開國一事上,所做之事並不合陛下心意,另一方面,鎮國公的長子已經有了爵位,就無法再繼承鎮國公之位了,”
趙隸思索後道:“張一溫因為自有爵位在身,因此不能繼承國公之位。可是還有其他兒子啊”
林縛接著說道:“除了張一溫之外,張韜的其他四個兒子,次子張二良,年輕也是聲名在外的人物,據說那一代裡,文武雙全之人,無出其右者。只可惜在一場戰後,請辭離軍,更是不知為何與張韜鬧掰,現在獨居在國公府的食邑之地,教書度日。陛下登基後,多次邀他出山做官,都被他拒絕了。這樣的人,是不會繼承國公之位的。三子張三恭,在軍中犯了軍紀,被國公逐出了軍營,並且上報陛下,奪了他的爵位繼承權;四子張四儉,也是個要強的主,放著可以快速爬升的蜀軍不呆,偏偏隱姓埋名跑去朔方軍中從小卒做起,偏偏還真給他殺了出來,硬生生坐上了校尉的位置,如今已是朔方軍中聲名顯赫的年輕將領,假以時日,必然也要憑著戰功掙一個爵位在身。至於那大小就失蹤了的老五張五讓,就不用再說了。如此算下來,五個兒子,竟然沒有一個可以繼承鎮國公的爵位。”
趙隸道:“這還真是巧了。難道世襲罔替的堂堂一品鎮國公爵位,就這樣空置了嗎?那也太可惜了”
林縛搖搖頭道:“殿下切莫在外人面前說這話。”
趙隸問道:“這是為何,我哪裡說的不對。”
林縛道:“殿下若是有朝一日做了皇帝,是否願意讓一個家族,既能掌控數萬邊軍的兵權,又能在朝中做高官?”
趙隸恍然。
林縛接著說道:“我不知道是張韜聰明,看透了這一層,還是歪打正著,剛好成全了今天的這個局面。只是未來國公之位,二代之中,無人可繼承,只能由第三代繼承了。”
趙隸正在思考張韜有幾個孫子,算來算去,臉色越來越難看,將手重重拍在桌子上,大聲道 :“難不成,將來張韜死了以後,要由那個叫張不周的小畜生來繼承國公之位嗎?”
林縛默默地擦掉被他震出來的茶水道:“殿下何來這麼大火氣。當初楊長史攛掇殿下去摻和那烏七八糟的破爛事,我就提醒過你,不要汙了聲名,你非是不聽。要我看,被張不周攪和黃了,是再好不過。若是日後他知道攪和的是殿下的買賣,一定會誠惶誠恐。到時候殿下寬宏大量,不計前嫌,還愁不能引一位未來的國公為援手嗎?”
趙隸似乎很不情願:“你知道什麼,你眼下喝的茶,吃的東西,哪一樣不要錢,父皇說要我們念著前朝皇族驕奢淫逸落得亡國下場的教訓,要節儉樸素,每月發的餉錢少之又少。我又不像大哥二哥那樣有官職在身,多領一份俸祿,也不像老四那樣,有一個家底豐厚的母妃做後盾。要是不想法子賺點錢,拿什麼養活你們這些客卿、長史。”
林縛道:“既然做了殿下的長史,日後這些事,就交給我來操心吧。”
趙隸笑道:“那敢情好。交給你,我也放心。”剛要拿起一個蜜餞,突然想到什麼說道:“不對呀,你繞來繞去,說了這麼多,還是沒回答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要瞞著我們認識的事情不讓我母后知道啊。”
林縛神秘地一笑,說道:“日後殿下自會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