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舊仇(第1/2頁)
章節報錯
狄仁傑有些莫名其妙,卻聽到車廂內那女子道:“這口袋裡是一點倭國當地的特產,你我今日也算是有緣,便收下吧!”
狄仁傑聞言一愣,他也曾經聽說過這兩位公主的一些傳聞:是太上皇與罪人蕭妃之女,被太后打入掖庭宮中,過得很是不易,後來逃出長安近十年,最近太上皇退位,天子登基才得以回到長安。按說這兩位這些年應該過得很是不易,可看樣子好像和自己想的有些不一樣。
“怎麼了?”李下玉見狄仁傑沒有接過,眉頭微皺:“狄參軍看不上?”
“不敢!”狄仁傑趕忙雙手從那倭人護衛手中接過鹿皮口袋,只覺得那口袋的分量頗重,趕忙納入袖中,躬身行禮道:“臣謝殿下厚賜!”
“好!”李下玉見狄仁傑收下了,微微頷首:“那就有勞參軍引路了!”
狄仁傑應了一聲,便在前面引路,只見數百名錦衣護衛的簇擁下,馬車沿官道而行,行人客商趕忙避讓到路旁,跪拜行禮如儀,好不威風!狄仁傑看著身後的隊伍,心中愈發生出一個念頭——這兩位大唐的公主怎麼感覺不像是回家的樣子呀!
待到了驛館,河南府尹出面相迎,唐代太原、洛陽、長安三地都設府治理,長官為牧,但一般都是由親王遙領,實際的支援政務的是府尹,乃是從三品的高官,也算是極為禮遇了。李素雯說自己姐妹二人旅途疲憊,拒絕了歡迎宴會,便在城外一處特別整理過得莊園住下了。
“狄參軍!”
“下官在!”狄仁傑趕忙向府尹行禮道。
“今日你迎接二位殿下做的不錯!”河南府尹是個紅臉老人,面容可喜,無語也帶了三分笑意:“接下來從洛陽到長安還有數百里,就一事不煩二主,由你接引相送到長安吧!”
狄仁傑沒有說話,府尹皺了皺眉頭,這個年輕人平日裡還是挺勇於任事的,今日怎麼這幅模樣,莫不是有什麼其他事情?
“懷英!”這一次府尹直接稱狄仁傑的字,口氣親切了不少:“怎麼了?莫不是有什麼難處?”
狄仁傑猶豫了一下:“府君,二位殿下身邊那幾百護衛皆非我大唐人士,且身懷利刃強弓,屬下只怕路上會生出什麼事端來!”
“呵呵呵!”府尹笑了起來:“原來是這個,你無需擔心,二位殿下這些年都旅居倭國,身邊的侍從自然多為倭人。倭人的遣唐使你也不是沒有見過,雖然是些蠻夷,但倒也識得大體。再說了,二位殿下從登州到這裡那麼遠的路程都沒事,你又何須擔心?”
狄仁傑也只得領命,他來到馬廄,剛想解開自己坐騎的韁繩,卻從袖中落下一物來,定睛一看,卻是先前那兩位公主賜予的倭國特產,他嘆了口氣,撿起鹿皮口袋,解開上面的細繩,伸出手摸了摸,感覺到裡面似乎是什麼細沙,他走到火光下,伸出指頭看了看,只見指頭上金光閃閃,渾似塗了金漆一般,那鹿皮口袋裡竟然裝的是金沙。
次日清晨,一宿沒怎麼閤眼的狄仁傑就出現在那莊園門前,求見二位殿下。當他見到李下玉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那口袋金沙取出,雙手呈上。
“你這是何意?”李下玉問道。
“無功不受祿!”狄仁傑低頭道:“臣並未替二位殿下做過什麼,實在不敢蒙此厚賜!”
“呵呵呵!”李下玉笑了起來:“你不必如此,倭國盛產此物,我多年在異國,少見唐人,今日見你頗為親切,所以便贈你這些,你收下便是!”她不等狄仁傑繼續推辭,便道:“長者賜,不敢辭;辭不恭,汝既為大唐臣子,位便在吾之下,豈可推辭?”
李下玉方才說的那段話來自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狄仁傑這種士家子弟聞言哪裡還敢推辭,只得收下。李下玉見狄仁傑收下了,笑道:“如此甚好,那接下來的路程就有勞你了!”
“這本是微臣的分內之事!”狄仁傑收下了禮物,心中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向李下玉拜了拜,便退了出去。他剛出門,李素雯便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姐姐,你又在撒謊。你我在難波津,往來的客商、求學的僧人、拓殖捕鯨的豪民很多,裡面最多就是唐人,你怎麼會少見唐人?”
“這也算不得撒謊吧!”李下玉漫不經心的揮了揮手:“難波津的唐人雖然不少,但肯定沒有倭人多,我說少見唐人,難道有錯嗎?”
“你——”李素雯被氣的張口結舌,一時間說不出話來,最後她頓了頓足:“姐姐你這是在耍無賴,我不和你說話了?”
“我這就叫耍無賴?”李下玉笑了起來:“好吧!妹妹,你要說我這是耍無賴那便是耍無賴吧!不過若想替母親報仇,撒幾句話,耍點無賴又算得什麼?母親當初敗給那個女人,就是因為她和你現在一樣,太過心高氣傲了,這也不肯做,那也不肯做,最後落得那等下場!你說是不是呀!小乙?”她最後那句話卻是對窗外說的。
“小乙?”李素雯驚訝的回過頭,才發現不知道何時窗旁已經站著一個極為英俊的青年,猿臂蜂腰,頷下微須,頸部刺青,正是伍小乙:“你,你不是留在倭國嗎?怎麼會在這裡?”
“見過小殿下!”伍小乙向李素雯拜了拜:“在下聽說二位殿下要回長安,就趕回難波津,懇請大殿下在船上給我留一個位置了!”
“那我一路上怎麼都沒見到你?還有剛剛你怎麼進來的?我正對著門,窗戶也是合著的呀!”李下玉問道。
“呵呵!”伍小乙笑道:“在下要是連小殿下這雙眼睛都躲不過去,那這些年的本事豈不是白練了?還回長安幹什麼?”
李素雯臉色微紅,原來伍小乙這些年來一邊在戰場上歷練廝殺,一邊遊走四方,向百濟、倭國以及高句麗、新羅、遼東、山東等地的好手比試請教,博採眾家之長,以從曹文宗那兒學來的劍術、刀法、射弩、角抵等武藝為根基,加上搏殺的經驗和各處學來的技藝,已經儼然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其神出鬼沒的技藝讓倭人為之嘆服,給其起了個外號“烏天狗”,認為其武藝已經超過了常人,可以與這種在日本古代傳說中“武藝超凡”的妖怪相比擬。
“小乙,你是和我們一起回長安,還是這裡就分開?”李下玉問道。
“和你們一起!”伍小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