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討價還價(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唐人使節果然早有圖謀,幸好殿下早已有了防備!」中臣鐮足心中一驚,笑道:「自然是中大兄皇子!」
「且慢,你說的是中大兄皇子?這麼說來他還尚未登基?」王文佐裝出一副詫異的樣子:「這怎麼可以?發書之人乃是吾國之天子,受書之人自然也只能是貴國之國主,豈能交由一介皇子的?」
「使臣有所不知,先王去世前,就已經將朝政一概委託於中大兄皇子了,這國書自然也是他收受!」
「中臣卿,委託政事是一回事,為一國之主又是一回事,豈能一概而談?三國時劉先主於白帝城將國事悉數託付葛公,此後蜀漢政由葛氏,祭由後主。即便如此,魏吳兩國之國書也是寫給後主,而非葛公呀!」
「這個——」中臣鐮足頓時啞然,他熟讀中國史書,當然知道王文佐舉的例子乃是出自《三國志後主傳》,蜀漢後主劉禪就曾經對諸葛亮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即將政務軍事悉數交給諸葛亮,自己只承擔祭祀天地社稷祖宗神靈的工作(古代中國皇帝實際上身兼首席祭祀、統帥、政府首腦多職於一身),而即便如此,當時蜀國的君主依然是劉禪而非諸葛亮。因此即便中大兄皇子早在齊明天皇時就已經實際掌握朝政,但只要他一日不登基為王,他一日就不能代表倭國接受唐國天子的國書,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祭祀倭國最高神靈天照大神的首席祭祀琦玉皇女要比中大兄皇子更有資格接受國書,畢竟在古代世界,君主的第一職責就是祭祀天地神靈,獲得天地神靈的認可。(秦玉璽上就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怎麼了?中臣卿有什麼為難之處嗎?」王文佐問道。
到了此時,中臣鐮足心知自己已經中了對方的圈套,但卻也毫無辦法,畢竟只要中大兄皇子一日不登基為王,就一日沒法接受唐國天子的國書,否則唐國使臣立刻就可以拿這個來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他猶豫了一下,沉聲道:「據我所知,貴國秦王為太子監國時,也曾經代天子受理他國國書,如今吾國中多事,寶座無人,貴國身為禮儀之邦,為何不能依照先例而行呢?」
王文佐聞言一愣,對方說的秦王顯然是指李世民,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才被立為太子,有監國之權,距離登基為帝好像還真有幾個月?這段時間裡李世民就是實際上的皇帝,接受國書這種事情倒也不奇怪。中臣鐮足舉的這個例子倒是促狹的很,王文佐總不能說本朝太宗皇帝當太子的時候僭越本分,胡作非為吧!
王文佐被問的說不出話來,一旁的崔弘度卻忍不住了,大聲道:「你這倭夷,好生無禮。太宗文皇帝持弓矢定天下,有蓋世之功,億兆蒙德,仰之如天,豈是一倭酋之子可以比擬的?」
中臣鐮足不慌不忙的告了聲罪,笑道:「貴國之太宗皇帝之功績,自然是四海皆知,在下雖在異國也有所耳聞。但吾國之中大兄皇子內鋤女幹臣,外攘蠻夷、立國法、定品級,吾國之人亦無不敬仰如天,雖不敢與貴國太宗相比,但亦是小國數百年來未有之英主!」
「這廝好生難纏,果然能在史書上留名的就沒一個好相與的!」王文佐心中暗想,中臣鐮足方才那番話表面上聽起來沒啥毛病,但其實皮裡陽秋,比如他說太宗皇帝的功績四海皆知,他在異國也有所耳聞,這可以解釋為李世民文治武功遠邁前朝,他在倭國也聽說過;但也可以解釋為貴國先帝弒兄殺弟,逼父奪位的那點醜事,我都知道了,你也別在這裡吹牛逼了。王文佐若想把當初中大兄皇子殺有間皇子的事情拿出來說事,那就是自討沒趣了。
「弘度!」王文佐抬了抬手,制止住還憤憤不平的崔弘度,笑道:「貴國中大兄皇子的諸般功績,在下所知不多,倒也不知道中臣卿所言真假,姑且權當是真吧!不過他妄動干戈,啟釁於大國,致使師徒喪於海
外,子弟肝腦塗地、舟楫蕩盡,百姓怨尤、府庫空虛,這些總該是事實吧?鄙國太宗文皇帝可曾有這等事?非是在下妄言,中臣卿以中大兄皇子與我太宗文皇帝相比,只怕有些不妥!」
面對王文佐這番詰問,中臣鐮足頓時啞然,憑心而論,中大兄皇子當得起他這番的評價,否則王文佐也不會將其視為心腹大患,處心積慮要將其除掉。但問題是歷史從來是以成敗論英雄的,不管中大兄皇子的大陸政策有多大的合理性,也不管他的籌劃佈局多麼出色,白江口一戰的慘敗就是鐵一般的事實,此時對他最好的評價也就是自不量力,畢竟他還來不及完成後來的律令制國家改革,功績自然也沒法算在他頭上。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假如李世民在涇川慘敗給薛舉時死於亂軍之中,或者玄武門之變時李元吉不是用弓弦勒脖子,而是用匕首捅,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自然大有不同。
「中臣卿!」王文佐咳嗽了一聲:「在下斗膽問一句,貴國之先主已經去世有些時日了吧?為何至今還王位空虛呢?」
王文佐的提問彷彿落入平靜水面的石子,激起了一池的漣漪,中臣鐮足猶豫了一下,低聲道:「大使有所不知,鄙國與貴國不同,先王去世之後,繼位之人須得眾人推舉,不是先王一紙詔書便可私相授予的!」
「原來如此,那這麼說來中大兄皇子只是繼承者之一呢?」
中臣鐮足艱難的點了點頭,這正是他竭力想要隱瞞的,不夠事到如此,想要繼續隱瞞已經不可能了。
「那要不這樣吧,假如貴國短時間內無法決定何人為王,那就讓幾位可能的繼承人一同接受國書便是!」
「一同接受國書!」
「對呀,反正未來的貴國之王必然是其中之一,本官也算是完成上命了!否則這麼拖延下去,總也不是辦法!」
中臣鐮足沒有說話,他當然知道王文佐這是一著妙棋——這樣一來,中大兄皇子至少在與唐人使節會面這件事上著實了只是繼承人之一的身份,也承認了其他兩人的繼承人地位,不啻於是一個巨大的讓步。像這樣的事情不是他有權力應允的。
「此事幹系重大,下官無法給您確定的答覆,須得先回去稟明!」
「也好,不過最好不要拖延太長時間!」王文佐笑道。
「一定!」中臣鐮足鬆了口氣,笑道:「敢問一句,貴國國書中大概有哪些內容,讓在下回去後也好與上頭說話!」
中臣鐮足的這個要求倒是不過分,這也是當時國際關係之中的慣例,畢竟到了兩國首腦接受國書的時候已經是到了最後階段,如果那時候發現國書上寫了什麼過分的條款或者犯忌的字眼,那時候撕破臉豈不是很難堪。所以在一開始就要把國書的內容草稿過一遍,進行初步談判,真正到了最後那不過是走過場而已。所以王文佐早有準備,便照本宣科道:「其實主要有三條:第一,倭國必須對大唐稱臣!第二、交出扶余豐璋以及隨他逃亡到倭國的叛臣;第三、交出百濟王室所珍藏的舍利子,附帶多說一句,舍利子之事乃是吾國皇后親口叮囑,絕無推諉的餘地!」
「稱臣,交出扶余豐璋和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