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大唐朝廷的神策軍的壯大及戰鬥力提升,以及朱溫消滅了秦宗權的大齊為朝廷反叛勢力,但是大唐朝廷仍然面臨這內憂外患的雙重威脅,大唐朝廷仍然岌岌可危!

要搞清楚大唐朝廷的這些危機的根源,我們必須瞭解大唐的軍隊制度及統治方式。

唐朝是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透過戰爭建立起來一個大一統的龐大帝國!

唐朝建立之初,由於國內各方勢力已經被唐軍徹底消滅,因此,唐朝的國防力量主要用於應對外部勢力對大唐帝國的侵略和威脅!

為了實現這個國防目標,唐朝在邊疆地區設立數個直接歸朝廷管理的節度使(即邊防軍區)等一級軍事單位!

各個節度使負責防禦西部胡人國家、秦川西南部吐蕃(今西藏)、秦川西北及山西北部的突厥(今蒙古地區)、雲燕地區及海關以北地區的東胡(即鮮卑、室韋、靺鞨、對奚、契丹)、四川劍南南部南夷(今雲南,當時南詔國)、嶺南西南地區南夷(南詔國及今印度支那半島東南亞諸國)等外敵。

到了唐玄宗之後,唐朝的節度使制度發展成相對固定的模式,它們是如下十大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職務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龜茲城(新疆維爾自治區庫車縣)。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二萬四千。

北庭節度使——職務是防禦遊牧在北方的突騎施和堅昆。治所在北庭都護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屯伊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二州境上,統兵二萬。以上兩鎮內外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南北兩路的諸國。

河西節度使——職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兩國間的交通。治所在涼州(甘肅武威縣)。統兵七萬三千。

以上一鎮兼顧西方和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朔方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靈州(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統兵六萬四千七百。

河東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統兵五萬五千。以上兩鎮互相應援,專對突厥。

范陽節度使——職務是壓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統兵九萬一千四百。

平盧節度使——職務是招撫室韋、靺鞨。治所在營州(遼寧錦州市西)。統兵三萬七千五百。

范陽、平盧兩藩鎮共同防禦東北諸部外敵,主要對付對奚、契丹具有侵略性質的外敵。

隴右節度使——職務是防禦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樂都縣)。統兵七萬五千。

劍南節度使——職務是西抗吐蕃,南詔國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統兵三萬九百。

隴右、劍南兩藩鎮共同防禦吐蕃。

嶺南五府經略使(756年即唐肅宗至德元年,升經略使為節度使),早期職務是綏靖境內各少數民族各部,後期職務為防禦南詔國及今印度支那半島東南亞諸國。治所在番禺(今廣州)。統兵一萬五千四百。

節度使治所地成為藩鎮,因此節度使管轄部隊都成為藩軍。

節度使具有管轄疆域內的軍權、管制權、賦稅徵收及使用權,採用“子從父業”的父子兵軍戶繼承製,因此,節度使制度是藩鎮成為真正的獨立王國,大唐朝廷很快失去對節度使及藩鎮地區的控制力!

皇帝和朝廷直接控制的部隊為禁軍,在大唐在長安朝廷設有南苑、北苑等兩個禁軍司令部。

南苑由朝廷宰相和兵部按照大唐法律管理,禁軍中的首都及京畿地區防禦部隊,禁軍南軍主要職責是保衛京師和朝廷。

北苑有皇帝和內宮宦官直接控制和管理,設有皇城禁衛軍及殿前警衛軍,北軍的稱呼因皇帝的個人偏好改變,曾經稱為龍武軍、神武軍、天威軍,最終北軍統稱神策軍,天威軍為神策軍下屬的殿前警衛軍!

大唐初期,藩軍和禁軍兵力來源都是府兵,即軍戶男性人員及其子弟,府兵可以帶家屬從軍,府兵在服兵役之外,在軍區管轄土地和產業上參加勞動和生產,他們因此獲得收入,養活自己和家人,甚至他們要用自己收入要購買自己的個人的單兵武器及盔甲等!

大唐初期還有一個兵源就是團結兵(相當於今日的預備役),團結兵有地方衙門兵部管理,在冬季農閒時,由衙門兵部教練團,對戶籍百姓按照“一戶出一兵,十戶出一馬,兵者之武器及錢糧自理”等制度,對百姓進行整隊訓練。遇到戰爭需要,朝廷可以將團結兵編入正規軍系列,參加戰鬥!

但是由於大唐中後期各地軍閥豪門對土地及產業兼併的加劇,軍戶及團結戶紛紛破產和逃難,因此府兵制度及團結兵制度均無法繼續執行。

於是大唐朝廷推出募兵制度,唐軍透過面向社會招募士兵,並給士兵變相發放俸祿(即薪水、工資之類)的方式獲得足夠兵源!

但是募兵制度加重了朝廷的費用開支,為了解決經費的虧空,朝廷只能不斷地增加對各地百姓徵收稅賦,如此將導致民眾與朝廷矛盾的加劇,從而導致民變,黃巢之亂就是最嚴重的一次!

大唐朝廷為了便於國內的統治,在大唐初期制定道、州、縣等三級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領導朝廷依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分別為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十道為十五道,山南分置為東、西二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經李隆基改置,諸道的範圍漸成定製。

黃巢暴亂後,這套道、州、縣等三級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已經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軍閥豪強領銜的節度使藩鎮制度,一道之記憶體在幾個節度使藩鎮,甚至一州之記憶體在幾個節度使藩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