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正義之師
章節報錯
蘇穆的大軍剛剛動身,和親王和何猛率領的十萬大軍便也到了,知悉蘇穆已經趕往拂柳城以後,和親王與何猛便率部向柏楊城進發。
一時之間,大和之地的戰事一時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而此時,“七木侯”段無極則把手中的那張王牌和親王以及所屬部僚的家眷推到了幕前來。
為了這些將士的家眷,和親王段無可一時陷入了兩難之境,而此時,吳昊居然不請自來,前來與和親王談判。
而與此同時,卓遠航,孫明祖、孫海亮等人已經殺出了一條血路,孫雲宗率領部下便也已趕到,可如今,他的手下所剩還不到四千餘人,而山上埋伏的卻是彭玉意手下五千精銳部隊,帶隊之人居然是兵部侍郎戚火貴與鳳翔道鄴城總兵戚火檢兄弟,戚火貴與戚火檢都是武將出身,曾經也是殷福平手下的大將,只是,後來大戰平息以後,他們見風使舵,看到秦王深受乾寧大帝喜愛,就投身到秦王門下,就此官運亨通,成為當朝權貴。
而當年在殷福平手下,其實二人雖然作戰驍勇,卻是不大受重用的,因為他們屬於那種善於投機鑽營之人,素來不受殷福平所喜。
孫雲宗的四千多殘部如何會是戚火貴這五千如狼似虎的精兵之敵,如若不是後來的嶽成玉、帥一帆他們敗退歸來,兩方兵合一處,他們幾乎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了。
看到雙方合兵,那大約一萬人的隊伍,戚火貴、戚火檢兄弟一貫投機心理作祟,雖然他們佔據優勢,居然不再纏鬥,而且邊戰邊向高處撤去,而孫雲宗他們更不想戀戰,只想奪路而逃。於是,雙方不言而喻,邊戰邊撤的戚火貴兄弟就這樣任由孫雲宗他們放馬向山下奔去了。
而山下,就是寧城的境內了,他們此行就是要去投奔李岸將軍。
而彭玉意大軍壓境鹽城之時,他的後方已經著火了,因為此時公孫護已經率弟子來到彭家店落豔莊,而他在路上,正好遇到蘇燕飛率領的殘部七千餘人,二人居然兵合一處,來到落豔莊。此時,守衛彭城的總兵是單五當與顧盼羽。蘇燕飛整合部隊,開始和這二人打起了游擊戰,倒是讓這兩個守將頭疼不已。
而李岸接應了孫雲宗以後,把孫雲宗安排在寧城固守,他則率領三萬人馬浩浩蕩蕩進發漢城,此時,各路義軍紛紛響應,彭玉意的大軍也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彭玉意他們剛剛佔領的漢城與彭城已是四面楚歌,彭城各路義軍與蘇燕飛的正規軍已經有了數萬之眾,已經完全有了和單五當、顧盼羽決一死戰的實力,而龍在舉、戚火貴、戚火檢所守衛的漢城四野之內,各路人馬和李岸的三萬多精兵兵合一處,已有七萬之眾,漢城的四萬守軍如若不是仗著龍在舉龍朝第一猛將的威猛,早就被攻破了,但饒是如此,龍在舉也很是頭疼,現在,他惟一的希望就寄託在他的秦王哥哥與慶王哥哥刺殺承運能夠成功,才能徹底翻盤了。
此時的形勢就又迴歸到那個古老的話題,那就是何為正義之師。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就存在過許多這樣的隊伍。
遙想當年
皇帝大戰蚩尤算不算正義之師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從三皇五帝開始,我國是有許多號稱正義之師的隊伍的,從商湯討伐夏桀到武王伐紂,又有誰會說這不是正義之師呢。
春秋戰國之時,這樣的正義之師就更多了,各路諸侯打著各種名義,明爭暗鬥,又有哪一個不自稱是正義之師呢?
而秦嬴政的一統天下和西楚霸王的氣吞萬里如虎又是何等的心胸與氣勢。
而我們朗朗上口的唐朝薛家軍、宋朝楊家將都是已經傳送千年的故事了,他們之所以沙場稱雄,所向披靡不正是因為他們是我們心中的正義之師嗎?
而今秦王、慶王謀反自然是叛軍逆黨,而承運大帝麾下的正規軍以及各路相應的勤王之師自然就該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正義之師了。無論在何時,叛軍逆黨都是人心向背的,而人心相向的正是這種正義之師,這也是起始顧盼羽飛揚跋扈、擁兵自許後來卻連連敗績狼狽逃竄的原因;也是溫芳仁最後選擇自殺的苦衷;也是東阿先生聞名天下、吳昊學究天人卻不得不對殷福平、李岸的聯軍退避三舍的根由,而現在,龍在舉這個龍朝第一猛將也開始頭疼了,不正也是因為如此嗎??
而現在,整個咸陽道比較安穩的除了秦叔邈固守的濰城與季如飛麾下的運城,就只有張勳正統領的長遼城了。而這三座城池之所以固若金湯卻並非只因三位守將比其他地方的守將要厲害得多,實在是因為這三座城池都是相對來說最是易守難攻的,而三位守將又深得軍心、民心,才會未被兵禍塗炭而偏安一隅。而鳳翔道的蘇滬手下又是以鐵衛軍為主力,使得與輕騎營有著千絲萬縷的干係的吳昊與秦王無從下手,而現在,最關鍵的爭鬥應該是在龍城,龍城秦王與慶王的計劃成功與否那絕對是影響全域性的,這不但是龍在舉此時迫切的希望,也是彭玉意很想看到的結果,而遠在龍城幾百裡開外的東阿先生與吳昊不也是在一邊開具新的戰場,一邊在望眼欲穿的等待那裡傳來的訊息嗎?
爆炸與瘟疫徹底在各地被扼殺在搖籃中了,而龍朝軍民眾志成城,全民皆兵的團結與和諧讓那些陰謀不得不全部破產了。這就是陰謀終不能見容與陽光之下的道理。一切陰霾散盡,這裡的確有晴雲萬里、碧空如洗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