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派拉蒙影業,一般人可能會想到北美的派拉蒙影業,它是著名的電影製片和發行公司。

江陽卻會跳過公司,想到它所出品的電影,然後是脫口而出的名言。

「和許多天才商人一樣」

「他知道自由競爭是浪費的」

「壟斷才有效率」

「所以」

「他的目標就是追求這有效的壟斷」

這是黑幫電影天花板《教父》的經典語錄。

派拉蒙影業正是作為《教父》的出品方,名利雙收,走出了五六十年代的發展低谷期,率先進入新好來塢時代。

此後的幾十年發展穩定,推出《奪寶奇兵》、《阿甘正傳》和《變形金剛》系列等全球熱門電影。

說到派拉蒙法桉,就要追朔到上世界三十年代,在打破專利流氓愛迪生統治的電影界後,好來塢形成的五大三小製片廠格局。

其中的五大,透過兼併收購小公司,形成了一個個集電影的製片、發行、放映業務於一身的傳媒巨頭。

即自己出品電影,也負責發行,同時還有自己影院的公司。

簡單來講,製作、渠道、終端一手抓。

派拉蒙影業行事高調,在北美大肆收購電影院,且以行業的強勢地位“欺負”獨立影院,譬如臭名昭著的捆綁銷售條款。

你的電影院想放我家的片子,可以,但必須把我公司旗下的其他影片一併買了,少則十幾部,多則幾十甚至上百部,包括各種短片和專題片。

在這種情況下,派拉蒙拍出許多爛片,也不怕沒有銷路,風險被轉移到了放映商了。

你要是不答應,反正我有錢,我就在你家對面開一家條件更好的影院,採取臨時降價等手段,讓你在短時間內失去客源。

無獨有偶,其他幾家公司抱著同樣的想法,於是,五大三小聯合起來欺行霸市。

沒有幾家獨立影院經得起長時間的放血。

苦的也是觀影群眾,被資本家喂翔吃!

反正只要平臺是我的了,我不拍好片,你又能看什麼呢?

一時間,民間怨聲載道。

積年累月後,聯邦貿易委員會收集證據,提起了反壟斷訴訟。

最高法院判決派拉蒙影業違反了反壟斷法,要求其停止捆綁銷售等不正當競爭行為,且五大製片廠必須剝離院線業務。

五大三小無奈只得打包出售電影院,從此好來塢結束了大製片廠壟斷的時代。

江陽翻看著當年的筆記,回憶著風趣幽默的老師講述這段故事。

當然,後續也很有意思。

隨著電視媒體的出現,五大三小製片廠受到衝擊,茫然不知所措,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而先後沉寂。

巨頭倒下,迪士尼和獅門影業等公司逐漸壯大。

其實,迪士尼現在的壟斷比起五大三小,有過之無不及。

興許在幾年以後,會有迪士尼法桉出臺。

再說到國內,旺達、橫殿、華藝等公司,對自己出品的電影有排片傾斜,那是昭然若揭。

曾經,國內大導演馮褲子就因《我不是潘金蓮》的排片問題而炮轟旺達。

但是因為馮褲子路人緣差,勢單力薄,並沒激起水花。

然而同樣是華藝協助推廣的神婆電影《摔跤吧爸爸》,也是在旺達電影院遭受排片擠壓,不久後卻神奇和解。

只能說,《我不是潘金蓮》的商業價值不夠高,沒有達到華藝高層出馬的實力。

那麼現在的問題來了,《五十度灰》是否展現出來足夠的商業價值,來讓旺達高層打破偏見,正常排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