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增人口。

各國曆史中都時有發生。

古代時期有的國家為了拿朝廷撥發的軍餉,十萬人的軍隊就可以虛報上萬人。

甚至有的軍隊只剩下幾百人,還敢號稱萬人大軍,其中的貓膩多因如此。

近代,這樣的情況也沒有什麼改變。

自聯合國人口釋出的58億總人口裡,不知道有多少國家都在這方面虛增了大量人口。

就像曰本。

明治政府於1871年實施廢藩置縣政策,將行政地區分為都、道、府、縣以及市、町、村、特別區兩級。

全國47個一級行政區:又分為1都、1道、2府和43県,下設市、町、村。

部分偏遠地區、離島地區設立都道府縣的行政派出機關“支廳”,近年多改制並更名為“縣民局”、“振興局”等。

與市同級的“郡”,1920年代開始虛級化,仍具備地址表記、廣域行政圈範圍、都道府縣議會選舉劃分等功能。

在市制的演變方面,為因應大都市的產生,1956年創設政令指定都市制度,將一些原屬都道府縣的事務移讓給政令市。

政令市之下設立“區”,地址表記可省略縣名。

而曰本的市制度,政令指定都市,人口約5070萬以上可提出申請核可、中核市,人口達30萬人可提出申請核可。

特例市,人口達20萬人可提出申請核可、以及一般的市,人口達5萬人的町、村可提出申請核可等四個等級。

問題就出在這裡。

一個町如果成為市,那町長就船長水高變為市長,對應的,還有各種行政區劃分,招商引資,稅務免減,可操作空間大大提高,利益也是看得見摸得著。

對應,一個市如果人口規模減少,就會被撤市變町,或者併入其他市的行政區等等可能。

想把町升成市,人口達不到規定怎麼辦?

虛增人口。

死掉的人裝作沒發現,家屬領他們的退休金啃老,地方裝作沒看見,大家各取所需。

被曰本生保查到問題怎麼辦?

啊!

對不起!

是因為那些啃老的廢物隱瞞事實才導致我們工作失誤,請一定要多多理解啊!

生的沒有死的多?

沒關係。

反正沒有身份證制度,憑空生幾個嬰兒還不是小兒科,順便領一波上級行政單位給的生育補貼,穩賺不虧。

而曰本行政區域的人口流動沒有限制,東京去到大坂,不會有任何阻礙,這樣的戶籍管理制度加快了城市流動,但對於一些經濟落後的城市就相當不友好。

如此一來,落後的縣知事就要找市役所問責了,混蛋,為什麼你們市留不住人,請好好檢討一下自己幹了什麼愚蠢的事情吧。

市役所一看,好傢伙,有個町每年新生兒減少一百人,八嘎,你這個町長還想不想幹了,每年減少一百人,不知道想想辦法勸他們生娃嗎?

町長自己一個人生孩子,又不可能跟上流出,怎麼辦?

除了無中生有也沒辦法啊!

於是第二年,某些結婚沒要孩子的夫婦名下就有了孩子,福利院更是多了幾個孤兒,完美。

靠!

厚生省下來檢查了,上哪搞點娃應付?

還好,周邊越南朝鮮這些國家的地方政府賣嬰兒,一個三千美元,老便宜了,買回來町裡給點補貼也就湖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