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第1/3頁)
章節報錯
這是一篇論文。
幾乎把當下所有發達國家全部給罵了一番。
因為在提到歐洲上世紀就意識到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巨大危害,積累了一些成功的應對經驗,但更多的是慘痛的教訓。
說他們低估了人口的作用,忽視了人類社會本質是有人口組成。
更把馬爾薩斯等古典經濟學家罵成了豬頭。
說他們生活在工業革命的早期,只看到了兩性間的情慾,以及物質逐漸豐富導致死亡率趨於下降,由此擔心人口幾何增長給地球有限承載帶來的巨大壓力。
但他們的預言從來沒有成為現實。
究其原因,當生存環境安逸時生物才會選擇繁衍生息,生存空間被擠壓自己都難以生存,自然就會趨於選擇減少繁衍甚至終止繁衍。
就像沒有人類文明時代的其他紀元,地球也沒有爆炸。
其中舉例了老鼠的繁衍過程,恐龍時代的食物鏈,甚至連植物的繁衍都一一舉例,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清晰指出了當生存環境變得惡劣,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就會選擇減少繁衍甚至停止繁衍。
重點提到了不動產,即便普通區域房價也高達九十萬一疊,年輕人平均收入卻只有五百萬円,不吃不喝每年也只能買下五疊,年輕人想要擁有一套房子成家成家幾乎看不到希望。
並且論文指出一個殘酷現實,人口紅利是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但是曾經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高,撫養率低,過幾十年成了老年人多,小孩子少,“紅利”在很多情況下,和“債務”是相對應的,過一定年限它的一體兩面就會顯露出來。
無論是不動產還是其他商品需求大規模下降,社會公共開支增加,續繳大規模減少......
人類文明因為天災或者其他不幸而消失是天意,然而如果因為貧窮而導致文明滅亡,將會是人類最大的悲哀。
一字一字將論文看完。
慄源和子激動的臉都紅了。
作為生活經濟記者她關注最多的就是各種民生問題,在長期的調查和採訪中早了解到,當下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子,原因就是出在房價問題上。
普通人想要存夠買房子的錢,從二十歲參加工作,即便不吃不喝也要到三十歲才能買下五十疊的房子。
但顯然,這不可能。
約會,吃飯,房租,生活,如果不貸款的話四十歲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已經非常了不起。
也因此。
每年新婚登記的人越來越少。
出生率也越來越低。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問題出在房價上,卻從來沒有一個人會提到這件事。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內閣,官僚,似乎眼瞎了一樣,只將問題歸結於現在年輕人不努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