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車咱們可以造,未來也必然會造。但豪車造出來說實話,技術難度還不算大,只要你們團隊努努力,技術上升升級,車型上好好玩一玩花活兒,可以搞出來的。”

“但我想說的不是造豪車,而是造電動汽車!”

“電動汽車?什……什麼意思?”廖輝有些發懵。

“我想要大膽嘗試一下,造出不耗油,完全依託蓄電池供電來實現長時間續航的電動汽車!”

“我去!陳總,你在說什麼呢?這聽起來也太天方夜譚了吧?”廖輝大驚。

確實,在九十年代,國內蓄電池發展還很緩慢。

哪怕是龍騰汽車上面的蓄電池,那也是在進口蓄電池的基礎上研發而成,勉強能滿足汽車上用電的供給。

但如果讓整輛車靠著一個蓄電池實現汽車推力,還需要滿足長時間續航的大膽想法,這已經不是強人所難,這根本就不是現在的科技技術能夠搞定的事兒!

對於這個事實,實際上,陳昂比任何人都清楚。

世界上最早出現電動車,發生在1834年,有一個外國科學家早出了一輛電動三輪車。

但由一組不可充電的乾電池驅動,只能行使一小段兒距離,可以說是十分的雞肋。

到了1881年,法國巴黎出現了第一輛以充電電池為動力的電動三輪車,由法國工程師Gustave Trouve製造,裝配了鉛酸電池。

這是電動車的一次改革,也是電池的一次前面升級!

之後,19世紀到20世紀初,汽車剛發明不久,造車技術尚在摸索階段,而電動車卻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

法國和英國都出現了電動車製造公司,汽車行駛速度和巡航里程世界記錄也都是電動車保持的。

回過頭你可以發現,國內老一點的大城市,最早出現的公交車,那就是靠電力驅動的有軌電車和線纜電車。

但隨著各國的發展,石油開採和加工技術提高,油價大幅度下滑,內燃機技術飛速發展,優勢也逐漸顯現。

相比之下,電動汽車的發展卻進入了瓶頸期,在製造技術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均沒有明顯進步,紀錄不斷被重新整理,風光不再,到1940年幾乎完全退出汽車市場。

不過陳昂知道,隨著21世紀後,全球環保意識日漸增強的大環境下,加上電力方面應用越來越便捷,電動車又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國外90年代,各個主要的汽車生產廠家已經開始發展電動車領域。

動力類電池有了很大的突破,相繼出現了鈣硫電池、鎳氫電池、混合動力、鋰離子電池等。

我國是從1983年開始有的,當時是上海‘腳踏車二廠’試製成功永久牌DX-130電動腳踏車。

1999年上海的千鶴、蘇州的小羚羊、南京的大陸鴿在電動腳踏車的研發上陸續獲得突破。

他們生產的電動腳踏車均採用36V/10Ah免維護鉛酸蓄電池和後輪驅動的輪轂電機,在各項效能指標上結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首次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從此,電動腳踏車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