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簽訂完停戰協議,蕭子澄便沒了繼續在武關逗留的理由。

而京都那邊,景平皇帝也幾次三番遣使詢問,蕭子澄何時歸京。

於是乎,蕭子澄率領大軍,正式班師回朝。

汴梁城。

今日的汴梁城中,好不熱鬧。

無數百姓等候在城外,為的就是迎接蕭子澄班師回朝。

自從蕭子澄大敗陳國的訊息傳回京都後,他已然成了大周人心目中的少年英雄。

多少年了,自從旗峰口一戰後,大周的脊樑塌了。

原本傲視列國的大周,一去不復返。

列國虎視眈眈,邊境摩擦不斷,不知道何時戰火便要燒起來。

就如同陳國悍然進攻大週一樣,沒有國書沒有理由,有的只有鮮血與長刀。

如今好了,在西線大周正面擊退的陳國,還反攻到了陳地。

此等大勝,宛若一針強心劑,讓大周百信重拾信心。

對此,景平皇帝也是給出了最高的接待規格。

他親自率領著百官,於宮門外迎接蕭子澄。

武將們一個個面露喜色,蕭子澄取得如此大勝,他們身為武將也是具有榮焉。

“鄧大人,蕭子澄此番取得大勝,加上與太子的關係,怕是這朝野中在無人能與之爭鋒了。”

周崇光,看向一臉凝重之色的鄧錦榮,意味深長的說道。

鄧錦榮掃了一眼周崇光,不由冷哼一聲:

“木秀於林而風必摧之,讓那小王八蛋多得意幾天又能如何?

據我所知,那位已然準備出手了。”

周崇光聞言臉色一滯,隨後便露出一抹奸笑。

自從天策府還有軍事學院設立之後,他便對蕭子澄恨之入骨。

想他堂堂兵部,掌管大周軍機要事,如今卻被削去半數權柄。

這讓身為兵部尚書的他,如何能夠容忍。

相比較其他人,楊易行就顯得淡定許多,畢竟朝堂越亂,對他越有利。

不過近些日子以來,楊易行心中也十分清楚,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蕭子澄的出現,將原本的朝局攪的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