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間,麴義一連收到兩封捷報。

第一封乃牽招派人送來,詳細講述水淹顏良,生擒淳于瓊並俘虜萬餘經過。

麴義看完來信心中嘆道:“歷史上牽招鎮撫北疆,大敗軻比能,使外族不敢正覷中原,絕非偶然。”

因當時蓼城之戰尚未分出勝負, 故麴義給牽招回信,命其暫時押解俘虜返回樂安,以觀局勢。

而第二封便是太史慈擊敗袁譚收復蓼城。

對於太史慈徐晃收復蓼城麴義並不意外,即使沒有牽招大敗顏良的訊息,二人亦能將蓼城攻破,只不過需要花費的時間多一些罷了。

畢竟袁譚有守軍兩萬,倍於太史慈和徐晃, 又是守城一方。

如今自己全據青州, 實力亦算得上有所提升。

麴義想了想命人將二位軍師請來議事。

此番出兵目的皆已達到, 不僅成功逼退袁紹將易京之危化解,更將樂安與蓼城收復,從而一統青州。

既保住公孫瓚這顆棋子,又使自己的實力提升,收穫頗豐。

而趙雲亦派人傳信,言其領王雙與夏侯蘭何曼二人合兵一處,如今四人正引軍返回。

趙雲此次出征似乎並沒有牽招太史慈幾人功績顯赫,但麴義卻心中明瞭,若非趙雲兵臨鄴城,迫使文丑不敢輕舉妄動,袁紹絕不會如此輕易退兵。

不一時成公英與郭嘉先後而來。

麴義將太史慈書信交與二人觀看,而後說道:“今子義與公明大敗袁譚,攻下蓼城,使青州境內再無敵軍,可謂大喜之事也!”

二人看罷書信,只聽郭嘉說道:“袁紹此番出兵,可謂功虧一簣,以吾對其瞭解, 必記恨主公。

故主公當置大將重兵於樂安,使袁紹不敢妄動刀兵,再聯合公孫瓚與張燕,三家同攻同守,如三足之勢,可勿憂矣。”

袁紹原本想一舉擊敗公孫瓚,從而佔據幽州,卻因麴義出兵無功而返。

不僅公孫瓚得以喘息,蓼城亦被攻破,最可氣的是牽招偷襲得手,使顏良三萬大軍盡失。

新仇舊恨加在一起,休說袁紹,任何一位諸侯皆不可能無動於衷。

麴義聽完哈哈笑道:“袁紹攻打公孫瓚,二人皆損失慘重,唯吾軍大獲全勝,此皆賴二位軍師之功也!”

成公英亦滿面笑容,當初自己剛來之時, 便向麴義提出全據青州而後圖謀徐州,以二州之地做根基窺伺天下的建議。

如今全據青州已經實現,而徐州亦如囊中之物, 再加之帳下文武兼備,騰飛之勢初成。

一念至此,成公英說道:“公孫瓚經此番大敗,實力難比往昔,無數年之功恐難恢復。

然有其坐鎮幽州,袁紹便如鯁在喉,必不敢全力進攻青州。

故剛才奉孝之言甚善,內建大將,外聯張燕公孫瓚,足可將其震懾,不敢輕舉妄動。”

麴義見兩位軍師皆意見統一,遂點頭說道:“既如此,吾便傳令牽招,命其引大軍兩萬屯於樂安。

再調徐晃呂岱夏侯蘭輔之,至於廣縣屯糧,則命滕耽守之,二位軍師意下如何?”

郭嘉笑道:“如此安排甚善,那顏良萬餘俘虜,主公可盡數交與子經命其招降,稍加訓練,則又可得一萬精兵。

彼時子經為帥,統呂岱徐晃夏侯蘭,並三萬大軍鎮守樂安,護衛青州北側安全,袁紹必不敢輕易來犯。”

麴義點點頭,那萬餘俘虜剛剛參加易京之戰,足見精銳,以牽招之能定可盡數招降並籠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