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急火攻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太史慈被母親說得一愣,不解道:“母親何意?”
慈母微笑道:“不知吾兒認為麴將軍如何?”
太史慈細細回憶一番,如實回道:“若論勇武,其不及吾;若論統兵,各有千秋;但若論大略胸襟,識人納諫,吾不及多也!”
慈母聽完點頭,繼續問道:“吾兒以為劉繇如何?”
太史慈搖頭回道:“碌碌平庸,若非同鄉,絕不去投!”
慈母在問:“孔北海數次照拂於吾,何不投之?”
太史慈眉頭皺起,回道:“孔北海喜文厭武,可為公卿,難為雄主,如今亂世,非雄主不可定也,孔北海一城尚且難顧,何況天下乎?
照拂之恩,兒已捨身解北海之厄,可也,故難投之!”
慈母聽完哈哈大笑,曰:“吾兒心中已然決斷,焉何猶豫耶?”
“這……?”太史慈一時語塞,誠實道:“自幼母親便教導孩兒無信不立,先前已決定去投劉繇,今無端半路改投他人,若如此,天下將以孩兒為無義人矣!”
慈母聽完收斂笑容,直視太史慈問曰:“吾兒可曾與劉繇回書,言去相投?”
太史慈搖頭回道:“不曾,孩兒接到繇書,當即定下投奔,因此未曾回書!”
慈母聽後猛然起身,怒斥曰:“說汝痴兒兀自不甘,汝即未回書,何來允諾?諾既未成,何來失信?皆自擾也!
自古良禽擇木,賢臣擇主,憑吾兒之能當馳騁寰宇,焉能庸碌餘生焉?
吾兒心存同鄉情誼,母心甚慰,然此情並非只投效一途,倘若來日劉繇有難,吾兒或單騎而救,或借兵相助,又有何不可耶?”說完神情激動,呼吸微促。
太史慈被母親一訓,猶如當頭棒喝,猛然醒悟,又見母親生氣急忙拜道:“孩兒愚昧,惹母惱怒,兒之過也,萬望母親息怒!”說完叩首。
“唉……!”慈母嘆息一聲,輕輕扶起太史慈,撫臂說道:“吾兒有大才,若已允諾劉繇,必守信之,否則當遵從本心,去吧!”說完別過頭去。
太史慈再次向母親叩首,起身時眼神堅定,再無彷徨!
……
麴義領人到達高密,先讓張郃領軍接手城中防禦,因為縣令交接之後便即刻離開,所以麴義命前來迎接的縣丞,領著眾縣吏以及衙役,將城內及周邊空閒房屋清點出來,若有損壞簡單修葺可也。
自黃巾以來,動亂不止,百姓多有離家逃難者,尤其城外村落,常常十室九空,更甚者全村不留一戶,似此等空房何止千百?
麴義的想法很簡單,將城中和周邊村落空閒的房子清點出來,無需多好,能遮風擋雪,能住人即可,而這些房將全都暫時用來安置俘虜中大部分老幼婦孺。
至於剩下來的青壯,麴義打算招募成軍,並在城外設立大寨,讓新軍居於其中,即可避寒,又可操練。
至於帳篷,剛才問過縣丞,高密城中有帳篷一百五十頂,孔融臨走時資助了兩百頂,而歷城當時還有四百七十頂,林林總總加一起足有八百二十頂。
每頂帳篷住十人,八百多頂帳篷就能住八千多人,雖然還不清楚能得多少青壯,但想來足以!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雖然麴義並沒有表現出太過嚴厲的地方,但包括縣丞在內的一眾舊吏,依然把麴義的話當成了聖旨一般。
聽完麴義吩咐,立即行動,全都卯足了勁玩命的幹,爭取給這位傳說中,能彈指間滅掉數萬敵兵的將軍,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