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圍觀的百姓,看著跟在麴義身後的陳到三人,以及城外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隊伍,心中無限感慨。

百姓皆清楚記得,麴義剛剛到達北海之時,手下不過數千兵馬,可戰之將不過張郃牽招,文官更是隻有崔林一人,自己揹負叛主罵名,若非孔融收留,幾乎無處容身,可謂落魄至極。

反觀今日,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手下兵馬從數千人猛增至數萬人,帳下文官武將盡皆足備,更有無數千裡投奔之人。

而麴義本身更被聖上親封鎮東將軍青州牧,聲望之隆甚至隱隱蓋過成名已久的曹操,可謂風頭無倆。

百姓對於麴義的變化早已喜聞樂見,因為麴義越是強大,北海就會變得更加安穩。

亂世之中,沒有什麼事能比安穩更重要。

幾年前黃巾之亂的陰影,即使現在回想起來,經歷過的人仍覺歷歷在目,不寒而慄。

因為陳到三人皆有投奔之功,何儀何曼更帶來兩萬馬步,故麴義直接加封三人為都尉,每人賞宅院一座,金銀綢緞若干。

另外管亥招降三人有功,同樣賞賜金銀錢糧以表其功。

三人未想到自己初來乍到,麴義便能如此厚賞,心中大喜,當即拜謝。

新人來投,而且更是三位同來,晚間自然少不了擺宴接風。

喝酒即能促進感情,又能讓新人快速融入進來,所以麴義才會立下但凡新人加入必設宴接風的規矩。

又是一場大醉。

……

時間飛快,陳到三人到達北海已近月餘。

當初何儀何曼帶來的兩萬士兵,麴義從中挑出一萬五千名精銳,分散安排進各營之中,而淘汰下來的那五千人,願意繼續留在軍中的,便按自身條件改為輜重兵,火頭兵等雜役。

不願繼續從軍的,麴義准許卸甲歸田,並命崔林登計造冊,分別安置於北海各村鎮之中,分給房屋田地糧食,使其住食無憂。

兩萬黃巾士兵便能挑出一萬五千精銳,這就是麴義願意收服黃巾餘黨的原因。

這些黃巾士兵,雖然軍紀散漫,整體戰鬥力不高,但因為常年遊走於各州縣之間,與官兵及各諸侯交鋒,其中老弱病殘早已被自動沙汰,所留下之人大部皆為青壯,只要嚴加訓練,加以時日便可成為一支強軍。

至於為何要分別安置於各營之中,這並非麴義對其不信任,而是為了平衡,不給將來留下任何隱患。

要知道在軍營之中,最忌某一團體一家獨大。

這段時間麴義並沒有直接任命陳到為先登營中將,亦沒有過多接觸,只是命其隨太史慈練兵。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為讓陳到跟太史慈學習,而是讓他熟悉一下軍中情況,尤其是自己定下的軍規軍紀。

因為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麴義融合後世的記憶,對於一些陳舊的軍規軍紀做了簡單修改,雖然改動並不是太多,但也需要陳到用心熟悉一段時間。

此時算算時日,陳到應該熟悉的差不多,於是麴義命麴演將陳到找來書房談話。

當陳到從軍營趕來之時,麴義正坐在案几後方拿著一卷厚厚的竹簡看著,對於這些竹簡麴義真的十分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