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已經到了年下,再過幾日便是除夕了。

寮方城裡過年的氣息很濃,不光集市上熱鬧了起來,就連各家各戶的也開始準備年貨。

慶國的年俗跟張顧的前前一世也差不到哪裡去,都是在臘八那天就開始忙活著過年的事情了。

在慶國,關於過年的民謠就有不少,比如: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五這天,張家就在糊窗戶。

只是這個時候糊窗戶的東西不是紙,而是牛皮、羊皮或者是豬皮。

把牛羊豬皮硝制的很薄很薄,要弄到幾乎透明一般,這樣糊在窗戶上,既保暖,還透光。

這也就是張家這樣的大戶人家才會用牛羊豬的皮糊窗戶,一般的人家根本用不起。

在大慶國,窮苦人家每到冬天的時候,都是把窗戶板關上,然後用泥巴將漏風的縫隙封好,到了春暖之時才把泥巴再弄下來。

因此在慶國,每年死於炭氣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光是寮方城每年都有十餘例死於炭氣的,甚至是一家人沒有一個活下來的。

張家的窗戶不用怎麼封,因為原本就沒有什麼壞的,但是習俗如此,這道程式還是要走的,找個壞了一些邊角的窗戶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家裡的這些事情不用張顧幫忙,自有家裡的管家在忙乎。

自從上次因為病重不能去寮州城,老張就痛定思痛,一咬牙一跺腳,請了一個管家回來。

管家姓陳,叫陳大,年歲已經快五十了,原來是在寮州城給別人當掌櫃的。

因為年歲大了,想著家中兒孫,便回了寮方城。

老張早就認識陳大,聽說他回了寮方城,便上門相請,把他請到家中來當管家了。

老張的眼光很獨到,老陳到了張家以後,很快就上手了,把家裡的大小事物處理得井井有條,讓老張輕鬆了不少。

如今連賬房,老張都交給了老陳去打理,自己只是半個月看一下賬目就可以了。

當然,給老陳的工錢也不少,每個月三兩銀子。

這個工錢跟老陳在寮州城給別人當掌櫃的工錢差不多少。

能在家中時常看到兒孫,又能賺到這麼多銀子,老陳也是十分開心。

因為有了管家,張顧也就不再分心管家裡的事兒了,他現在正在全力籌備造紙之事。

造紙用的裝置已經開始製造了,造紙用的鹼也託人去買了,開春之時就能運回來。

打漿用的切刀和石臼也叫人開始製作了,切刀做了十把,石臼要用五十個。

用於抄造的蔑席,也拿了圖紙去找人開始編織。

而用於造紙的場地,張顧已經選好了,就在城外渾水河的一個河岔子邊上。

到時候在那裡建幾棟房子,弄幾個晾曬房。

建造紙廠的場地足有三十畝,花了張顧一百五十多兩銀子。

因為河邊的地都是好地,銀子少了別人不賣。

用於造紙的原材料,也開始源源不斷的運往造紙廠的場地,堆放在那裡。

為此,張顧還專門請了兩個人在那裡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