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林建,已經能夠獨立寫出一個小爬蟲程式之時,王向中也是頗感欣慰,這半個來月的時間總算是沒有白費。

“要不然,IE(Internet Explorer,Windows內建瀏覽器)的外掛就交給你寫了?”王向中笑著提出自己的建議,“可以挑戰一下你自己。”

Windows95預裝的IE正是3.0的版本,而這個版本的重大更新,便是瀏覽器相關的外掛功能。

不同於現在縮略成一個小圖示的Chrome(谷歌瀏覽器)外掛,在那個年代,外掛甚至可以取代傳統的選單欄,徹底佔有使用者的IE瀏覽器。

當然Windows給與外掛如此高的許可權,帶來的後果也是災難性的,它催生了一批流氓軟體,幾乎差點摧毀了整個中文網際網路生態。

在未來,有一款名為“3821上網小助手”的瀏覽器外掛風靡全國——與其說是風靡全國,倒不如說是席捲全國,畢竟它的安裝方式相當流氓,即便不經過使用者的同意,它也能靜默地強行安裝在瀏覽器中。

在一開始,3821小助手還只是為了市場佔有率而戰,而到了後期,它簡直就如同一塊狗屁膏藥一般強行駐紮在系統內,不斷地推送汙人耳目的廣告。

這也就罷了,因為它商業模式的成功,導致一大批同類企業跟風,繞過許可權,透過靜默安裝的方式將流氓軟體安裝在使用者的電腦中。

這些流氓軟體不僅會持續推送廣告,還會強行消耗電腦資源,讓電腦變得卡頓,甚至是無法正常工作。

在流氓軟體盛行的巔峰時期,幾乎每臺華夏電腦中,都至少會有兩三個流氓軟體的存在,而這也是深藏在華夏網民心中的一代痛楚。

即便是到了21世紀20年代,流氓軟體仍然是存在於華夏的電腦與智慧手機中,揮之不去取值不絕,可謂是亂象橫生。

所以按照王向中的設想,既然流氓軟體的出現是必然,那就讓他來走流氓軟體的路,而讓流氓軟體無路可走!

當然這也只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正確地使用外掛功能,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上網體驗。

正常的上網流程,首先需要開啟瀏覽器,接著在位址列輸入相應的網站域名,再由瀏覽器跳轉下載頁面,最終呈現在使用者瀏覽器端。

外掛的出現,可以省去在位址列輸入域名這一步,華夏的國情不太一樣,沒有多少人會願意記住一串又臭又長的英文域名。

當年的3821上網助手正是利用了使用者的這一特點,以快捷方便上網的噱頭誘騙使用者下載安裝,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流氓軟體。

究其根因後不難發現,其實做一款外掛作為搜尋引擎的入口,相比單純的網站更有搞頭。

“用C++嗎?”林建問道。

“是的,瀏覽器外掛有特別的寫法,不像VC++那樣可以實現視覺化程式設計。”王向中點了點頭,繼續道:“現在你已經學會了程式設計思維,可以先寫這個練練手,日後我再教你資料和演算法相關的內容。”

搜尋引擎程式碼層面的問題就是資料結構和演算法兩個層面。

對於編寫一般普通的應用軟體而言,這兩個要求並不算高,熟練掌握幾個常見的小演算法即可滿足要求。

而真正能登大雅之堂的軟體,無論是工業軟體、大型專業生產力軟體,驅動程式,系統底層甚至是遊戲,它們對效能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它們的開發者們會竭盡全力,最佳化程式碼資料和演算法,以求榨乾全部機能,在執行效率上更上一層樓。

主要的最佳化思路有兩個,第一個是最佳化資料存取結構和順序,第二個是最佳化演算法模型。

資料結構很好理解,無論是計算機領域,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在同一個事件內的資料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特殊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