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縣城東,一處儉樸潔淨的院內。

一群年約七八歲的童子們,正在齊聲誦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名身著青衣,頭戴唐巾的少年, 正揹著雙手,看著童子們讀書。

院外,戴朝指著那位少年低聲道:“公子,那位便是楊士奇了!”

“哦?”朱楨扭頭看去,那人年紀與自己相仿,只是相貌上, 不及自己俊朗。

“果真是十五歲就當教書先生了?”朱楨一臉激讚道:“《明史》誠不欺我!”

很快, 他們幾人在外頭交頭接耳的樣子,被那位叫楊士奇的少年教書先生髮現。

他走出屋舍,來到院外,朝著朱楨等人拱手道:

“此處乃陳村村塾,幾位可是尋人?”

“沒錯!”朱楨看著對方雙眼神光外放,當即肯定道:“咱們就是來找你的?”

“在下?”楊士奇指了指自己的鼻子,一臉疑惑道:

“在下聽幾位不是本地口音,來尋在下又是為何?”

“呵呵,”朱楨沒有回答對方,而是話鋒一轉道:“請問先生是否姓楊,名士奇?”

“咦?”楊士奇頓時一愣,盯著朱楨道:“兄臺認識在下?”

“沒錯,鄙人認識先生很久了!”朱楨斷然答道。

可不是嘛,他上一世熟讀明史,對三楊之一的楊士奇,不要太熟悉了。

“可, 可, 可在下卻不認識兄臺啊?”楊士奇有些懵畢了。

他見朱楨衣著華貴,舉手抬足間頗有氣勢,十分確定不認識對方。

朱楨也不跟對方藏著掖著,從腰間掏出一物,拍在楊士奇手上道:

“鄙人慾邀楊先生去做一番大事業,不知道楊先生願意不願意!”

楊士奇低頭一看,竟然是楚王金牌。

不過他卻絲毫沒有驚慌,頗為震驚的將金牌仔細檢視一番,又抬頭打量了一番朱楨。

楊士奇將金牌遞還到朱楨手上,好奇問道:

“聽聞殿下隨軍南征,怎麼來到咱們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來了?”

“哦?先是也只本王隨軍南下了?”這點倒讓朱楨沒想到。

“呵呵,書生不出門,可知天下事!”楊士奇笑道:

“只是殿下要來招攬在下,總得給草民一個理由吧?”

“本王覺得先生年紀輕輕,便有開館授學之才,假以時日,必成大器!”朱楨誠心實意的說道:

“本王不日即將就藩武昌,欲請先生往武昌建學立校,使湖廣百姓人人有書念!”

“人人有書念?”楊士奇聞言皺起眉頭,看著朱楨道:“殿下可知, 湖廣百姓一共有多少人?”

“若想人人有書念, 又得開多少私塾村館?”

“總數本王並不知, ”朱楨坦然道:“本王與先生皆年輕,可以先從武昌府做起,再擴大到荊湘一帶,再擴大到湖廣一省。想來花上幾十年功夫,總是能做到的!”

楊士奇聞言,也是一臉嚮往。

不過隨即,他似是想到了什麼一般,拱手歉意道:

“殿下盛情相邀,草民感謝萬分,奈何家中還有老母要養,暫時脫不得身!”

“這有何難?”朱楨不以為意道:“隨先生一同往武昌養老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