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教的習俗中,有不少的地方與真教截然不同。

比如異教沒有“國王公爵”等概念,也並不接受這些概念,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並沒有君主這一概念,恰恰相反,異教的君主概念深入人心,異教的經學交流中,唯一君主時常是對吾王之王的指代詞。

換而言之,異教的經學文化觀念裡,吾王之王是唯一的君主。

因此異教徒們往往忌諱以“國王”來稱呼自己的領主。

那麼他們是如何稱呼自己的領主的?

如果強行以“國王公爵”等真教的貴族概念來與他們對領主的稱謂劃等號的話,那麼“國王”就相當於“次尊”,而“公爵”就相當於“君僕”.......

而這些他們對領主的稱呼,通常是恆古不變。

也即是說,異教徒們不會因“君僕”登基王位而以“次尊”來稱呼領主,而是繼續以“君僕”作為稱呼。

晨伊記得,在異教的觀念裡,這些稱謂的依據是靈魂在天國的品級。

那麼“君僕”在何種情況下,才得以擁有“次尊”的稱謂呢?

當“君僕”踐行祂的律法,遵奉祂的旨意,教神滿意後,日子滿足時,“君僕”在天國的品級才得以晉升,由異教的總主祭三次求取神諭確認後,才能晉品,此後享有“次尊”的尊崇身份和稱謂。

換而言之,理論上,即使你僅僅是異教中品級偏低的領主,一位不起眼的“從屬律法者”,只要你踐行祂的律法,遵奉祂的旨意,只至教神滿意,日子滿足,你甚至可以晉品,享有“次尊”。

而在眾多異教的稱謂裡,唯有一個稱謂,是自吾王之王設下後,從未被人享有過。

原初律法中,唯有統一整個巨王世界,且受神選召之人才能享有此等稱謂。

此等稱謂,在亞溫語中,讀作:洛阿

意譯為:尊首。

而除了這稱謂上的差別,還有不少細枝末節上,異教的風俗也與真教背道而馳。

比如異教中,從不行任何加冕禮,“次尊”的承繼,往往是以一場秘密禮拜來代替,而後在承繼一個月後,舉行一場公開禮拜。

再比如異教中,以右為貴,以左為賤。

..............................

..............................

“愛姿哈爾。”

晨伊看著聖義講經院內做禮拜的女人,她的膝蓋下是一張對摺疊起的灰麻布,充當禮拜的墊子。

愛姿哈爾不是正對著講經院的聖畫,而是居於左側,以肩膀用力地姿態作著禮拜,低聲吟誦經文。

待她禮拜做完,愛姿哈爾的雙手按在墊子上,腳趾發力,樸實無華地自聖畫前站起,慢條斯理地轉過身。

愛姿哈爾只是輕輕將一行人由左往右掃了一遍,眼神波瀾不驚,彷彿對他們的到來早有預料。

而後她的眼眸便直直落在晨伊的臉上。

晨伊睜開了靈視之眼,純金火焰燃燒。

然而,自己的神性卻無法從愛姿哈爾身上看到任何事物。

這位女先知是如此平凡,身上毫無靈性,又是如此奇異,神性不能一覽她的靈魂。

她是《深淵紀》所載明的先知愛姿哈爾,是義無反顧墜入深淵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