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 影院問題和曾梨到來(第1/3頁)
章節報錯
葉繁在港島的幾天時間裡,抽空去見了下林超賢,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他去【朝陽公司】。
《野獸》的失敗讓林超賢沒有如原來一樣名聲大噪,所以葉繁以優厚的片酬,還有《老男孩》副導演和後面他電影的優先執導權,就讓他點頭答應。
以葉繁如今的地位親自來請他,還許諾這麼好的條件,林超賢哪有不動心的理由?
再說他要是敢拒絕葉繁,以葉繁在圈內的名氣,名氣不大的林超賢很有可能被封殺。
不過葉繁肯定不會這麼幹,但肯定會用其他手段讓他就範,身為大老,葉繁好好說話不聽,那就別怪他下狠手。
另外,【飛騰影視基地】的談判也有了進展,最後周令剛把價格降到6800萬RMB後就不願再降。
考慮到地皮和影視城未來的升職空間,這個價格葉繁還能接受,就同意了這個價格。
這也算是給吳盾一個面子,葉繁要是壓的太狠,不一定拿的下【飛騰】,吳盾那邊也會被非議,這會影響雙方的合作關係。
搞定了影視城,接下來【朝陽公司】的版圖就要向院線拓展,但現在時間還是太早,葉繁只能盡力推動這一程序。
因為93年,【中影公司】對國內電影的獨家經營權被終止,這隻能算初步的改制調整。
98年卡車司機的《泰坦》,在國內取得3.6億的票房,佔據中國全年總票房的近三分之一,這對國內電影市場和電影人來說,就是一記重擊!
直到99年11月,才到國內院線改制真正意義上的轉折點!
因為米國終於同意簽字,允許華夏加入WTO!
其中敲定了有關外國電影進入華夏的兩個條款,這兩條重要條款對國內電影行業的影響最大,促進了電影市場相關改制。
第一,允許外資進入華夏的電影放映業,在所佔股份不超過49%的條件下建設、改造或經營影院;
第二,加入WTO以後有三年保護期,每年允許有20部進口分賬影片。
雖然只有20部電影,但許多電影人還是感到了凜冬將至。
當時,這兩個條款讓國內電影人感到非常悲觀和致命,對國內電影市場也影響最大!
事實上,今天的“國產保護月”,仍是當時的遺留。
當然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00年,相關衙門開始進行院線制改革,明確提出實行“以院線公司為主體的發行放映機制”。
02年6月,全國首批30條院線正式成立,到12月,全國共註冊35家院線,加入院線的電影院1024家,銀幕數1843塊,其中計算機聯網售票影院850家。
一年後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共有35條院線,但跨省市的院線只有15條。
影院數已達1106家,而銀幕只有2197塊。無論是影院規模,還是加入院線的影院及銀幕數,都不足以承載當時內外湧聚的電影數量。
且在實行院線制改革以來,80%的票房集中在20%的院線制影院,而80%的傳統影院只佔20%的票房。
部分加入強勢院線的中小城市,卻普遍存在影院陣地大幅縮水的現象。
導致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院線與其中小城市的影院成員之間大都以供片為紐帶。
中小城市院線成員雖然可以獲得部分商業電影的首映權,但在資本運作方面卻無法獲得所屬院線的資金支援,以致逐漸喪失競爭力而無奈退出電影市場。
所以在不到2年的時間裡,國內35家院線在市場壓力和政策禁錮雙重壓力下醞釀變局。
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張國師的功勞,正是02年底他的《英雄》橫空出世,以300個膠片複製實現了2.5億元的票房!
它讓還處在改革適應期的電影人和相關衙門,看到了國內電影市場的潛力和改革的必要性和大趨勢!
《英雄》是第一部嘗試在院線制的遊戲規則下,採用進口分賬片的發行放映方式的國產大片,可以說它是送給院線制改革的一份大禮!
所以到03年,相關衙門出臺了《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從04年1月1日開始執行。
然後到05年4月,相關衙門出臺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
鼓勵和支援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影院和電影院線等領域,允許非公有資本投資參股電影製作發行放映領域的國有文化企業。
而萬大院線於2005年正式成立,成為國內第一條完全由民營資本主導的電影院線公司,而且在短短几年時間就做成了國內的龍頭院線。
之後再有其他民營院線相繼成立,然後在資本的進入下,國內電影市場迎來了大爆發。
所以葉繁是不想現在弄影城和院線嗎?政策沒出臺他有錢也沒法去建電影院。
如果按照歷史發展,最快也要在03年透過外資才能在國內建設民營電影院,05年國內資本才能下場。
所以葉繁後面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推動這一程序!
哪怕不能提前組建民營院線,也要在外國資本進入前開啟一個口子,爭取讓【朝陽公司】建設自己的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