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殺回內地電影市場(第1/3頁)
章節報錯
雖然內地暫時還看不到《嫌疑人這部電影,但葉繁的書迷們在1月1號的時候,就彷佛已經過年了似得。
因為葉繁終於出新書了,他們等的花都謝了。
《嫌疑人x的獻身這部從1月1號發售開始,就有些供不應求的架勢,在兩岸三地狂銷不止。
陽老闆和幾個投資人還打起了這本的主意,因為這本書在港島和灣灣定價較高,摺合rmb在2030元之間。
他們想讓觀影顧客憑電影票買這本打折,不過被葉繁給婉拒了,是他的個人收入,憑啥要犧牲他的利潤來幫電影賺錢?
葉繁本來就是要賺港島和灣灣人的錢,這本他借的就是電影的風,不愁賣不出去,不然幹嘛把電影投資利潤給分出去?
電影投資和回本週期很長,風險也大,所以葉繁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賺錢,更多的是要名聲,真正賺錢的生意,葉繁可沒這麼容易放開。
1月5號的時候,《嫌疑人在港島的票房已經超過2000萬,上升到了2135萬元,按照這個趨勢,回本應該是沒問題。
然後發行到日韓、新馬泰等東亞東南亞等國家,肯定就能賺錢了,如果在內地和灣灣能儘早上映,那就是大賺特賺了。
在加上vcd、錄影機等其他渠道的收入,賺的錢也不少,但就像之前說的,回報週期太長了。
沒有監管渠道,這中間能做手腳的地方可多了,最後葉繁他們這些內地投資人能分到多少還要打個問號,所以葉繁把目光看向了內地。
90年代初,內地電影發行放映體制一直是“統購統銷”+“層級發行”模式。
即大小製片廠生產影片後一次性由中影公司買斷,後者再分別經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電影院。
但是這種模式存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對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並且自84年開始電影製片不再由國家統一撥款,電影的發行放映也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市場機制。
隨著國家相關改革和扶持的政策辦法,這種情況在93年以後就得到了改善。
國內電影行業院線制的起步開始了!
此階段的電影機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是電影製片廠自辦發行。
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把影片直接銷售給各省和省以下的電影公司。
可以和發行部門實行發行收入分成,這就是早期的分帳發行機制!
此舉在很大程度上對電影發行起到了很大的改革促進,但是對放映的影響有限。
因為電影院仍是國有,被納入地方行政管理範圍內。
加上電影院裝置和管理落後,因此整體發行成本較高、發行混亂。
省級電影發行公司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中影公司在地方上獲得壟斷性。
電影發行和放映是一個整體,相互制約,分帳發行和院線制度以及多廳影院等都緊密相連。
由於國內當時無法建成院線,製片廠由面對一個壟斷性的中影改為32個壟斷性的省級電影發行公司,所以改革的成效有限。
但是市場競爭卻使得一些先行者在95年前後,就開始了院線制的探索,其中包括福省、魔都、川省等地出現了第二發行渠道。
這些發行渠道所面向的主體影院構成了獨立於省級發行公司所控制的影院以外的“院線”,因此某些省出現了這種院線雛形。
所以這也是《甲方乙方在97年12月24號上映,小鋼炮選擇票房分賬方式,打算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