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若爾莫勒在某些方面確實算得上是個雄主,起碼馬震很佩服對方的能屈能伸。

若爾莫勒此舉除了是審時度勢下的理智判斷外,同時也是為了試探明軍是否還有繼續擴張的野心。

若是一個壟川城不能滿足其胃口,那便沒什麼好說的了,雙方除了決一死戰外再無第二條路可走。

馬震並未第一時間答覆對方,他和林升召集了水陸將領們一起商討此事,馬薩昂作為英方代表也列席了此次會議。

若爾莫勒的目標在陸地, 而他們現階段的目標在海洋,雙方唯一的過節就是壟川。

如今對方表示願意主動放棄壟川,這讓討論進行的很順利,眾人幾乎都沒有什麼異議,同意與對方進行合作。

但是具體的幫助形式被嚴格限定。

首先不可以直接為其提供軍事援助,當年元軍被背刺的教訓在前, 眾人可不會重蹈覆轍。

另外, 現役使用的武器不可以賣給對方。

最合適援助給對方的便是東寧軍隊淘汰下來的火繩槍,但可惜的是此次來的明軍都已換裝了東寧銃,只能靠馬震去給對方畫大餅,等過些時日從東寧運來。

最後一點,馬薩昂認為絕不可以只與阿布邦一家交易,最好能多接觸幾個土邦,同時向多家販售武器,讓他們能長長久久地打下去,軍火生意才能長盛不衰。

便如當初的日本戰國時期,各家大名之間打來打去,販賣火繩槍的西洋商人大受歡迎,但等到真正地統一後,幕府很快便翻臉禁教。

眾人就這三點達成一致後,馬震再次召見了馬迪延多,這次他的態度和藹很多。

他滿口答應了若爾莫勒的提議,當然眾人商議好的第二條和第三條對其保密。

馬迪延多聞言十分振奮,興高采烈地返回王城向若爾莫勒彙報了這個好訊息。

隨著雙方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明軍將注意力轉到了壟川城的建設上。

從馬薩昂那裡得知了若爾莫勒提出的提議後, 艾倫比終於轉變了態度,他帶著手下進入壟川城, 協助馬薩昂與中國人的合作。

明軍首要考慮的便是如何加固壟川城的城防,這一問題在明軍和英國人中間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中英兩個迥異的文明在偏遠的東爪哇島上碰撞出了火花。

16世紀末期,荷蘭人設計的稜堡體系在反抗西班牙的起義中大放異彩,引發了歐洲各國的效仿。

艾倫比手下的僱員中便有從陸軍退役的王黨士兵,那名叫哈利斯的老兵正一臉激動地嚮明軍諸將講述稜堡的厲害之處,藉由馬薩昂的翻譯馬震明白了他所說的東西。

稜堡嘛,馬震對此並不陌生,當年他隸屬於北軍時,天天跑到雞籠去跟何祐套近乎,而雞籠城便是當年西班牙人在東寧留下的稜堡。

稜堡的原理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使得無論進攻稜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稜堡面,便於防守方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雙方雖然都知道這一原理,也都親眼見過稜堡的樣子。

可要說設計出來一個稜堡,這裡面涉及了很複雜的建築構造知識和軍事知識,那必須得是專業的人士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