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克臧看來,這些耶穌會傳教士最寶貴的地方還不是其在科學領域的深刻造詣,而是在於這些人都是這個時代西方教育體系下的優秀產物。

這些神父都是從教會學校開始學習一直到進入大學深造。

雖然這一路上神學是其主修課程,但他們仍無一例外地經歷了某一或者某幾個自然科學學科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階的學習過程,這一點才是鄭克臧最為看重的。

於是鄭克臧所提到的讓這些人為東寧作貢獻的要求被具象化,在他的授意下,由禮部出面進行協商。

每位教士都需要分別編寫自己所擅長學科從初級到高階的普適性教材, 為東寧的教育改革做出貢獻。

為了提高這些人的積極性,鄭克臧不僅寬厚地允許他們隨時入王城覲見。

還表示如果他們的工作成果能夠使人滿意,便允許他們在指定的地點建造教堂,也可以在指定的區域進行傳教。

眼見短時間無法前往廣州,在鄭克臧的提議下,這些宗教人士出於傳播聖教福音的責任感,一個個按照要求開始了教材的編寫工作。

而商業合作的進展更是進行的十分順利,在東寧朝廷提供的優異條件下,格爾羅薩迅速地轉變了想法。

他緊緊抓住東印度公司無意進入遠東的發言,強硬地與東印度公司的兩位代表進行了辯論。

“此處並非是東印度公司的勢力範圍,即便在此處設立玻璃廠,生產的產品也是銷往日本和朝鮮,於貴司利益無損!”

格爾羅薩有了東寧官方的支援,態度變得強硬起來,翻來覆去就這麼一句話,讓兩位東印度公司代表無可奈何。

東寧的戶部官員及時出面進行斡旋,最終形成了一份三方都滿意的商業協議。

根據這份協議,格爾羅薩代表茹爾丹先生答應了東寧朝廷的合作提議。

由法方出具技術,並負責生產,佔生產工坊的40%股份,而東寧出人出錢出土地,負責工廠的經營和產品的銷售,佔60%的股份。

法屬東印度公司也與東寧達成了一致,將正式委託東寧商船向日本和朝鮮轉售法方的貨物,按照轉售貨物售價的20%向東寧支付報酬。

與此同時由法方與暹羅進行交涉,允許東寧在曼谷建立商館。

法方負責將貨物運到曼谷, 與東寧商船交割後, 由東寧方面負責後續貿易線路的安全,轉運至朝鮮和日本。

這是一份雙贏的協議,對法國來說這樣不會直接參與到各國在遠東的競爭。

法國商人們將貨物運到曼谷的同時,幾乎等於同時運到了釜山和長崎,拓展了市場,拉動了需求,是所有商人喜聞樂見的。

而這僅需要扣除20%的收入,全當作是拓展市場的費用便好。

而對東寧來說,這份協議正符合鄭克臧之前對運輸商業的規劃。

東寧本地出產的物資不夠,無論對日對朝的貿易都是以進口為主,白白浪費了獨佔的貿易地位。

之前東寧雖然曉喻了各國可委託東寧轉售貨物至朝鮮和日本,但只有英國人積極響應,澳門的葡萄牙人仍在猶豫,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