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國宴(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次濟州之行,繳獲朝鮮船隻四十七艘,共計拉回戰馬兩千匹,青壯萬餘人,另有橡木、金銀等物。
船多目標大,又帶著這麼多人和物資,王隆和甘孟煜一合計, 為安全起見,船隊一路懸掛朝鮮旗幟南下琉球,繞路返回東寧。
北京前門,慶祥戲園內。
朗卿顏、蔡稟正和朝鮮使臣閔孝一起在雅座欣賞梨園雅樂,幾人在京這段時日常常一同出遊,關係逐漸變得熟念。
在京呆了多日,朗卿顏始終沒找到機會跟衛特拉部的使者接觸, 這段時間他表面上悠哉悠哉, 實際心中焦急無比。
他將最後的希望寄託在明日禮部組織的國宴上,蔡稟提前從禮部主事顏光敏那裡打探出來了琉球的座位,正好緊挨著衛特拉部。
清代的宴席分為滿席和漢席兩套體制,滿席多用於典禮性較強的外朝宴會,例如招待各國使臣。
此次在京使臣團將近二十個,規模宏大,禮部按照康熙皇帝的命令,從三日前便開始盡心準備招待各國使臣的國宴。
等到了國宴開宴這日,蔡稟和朗卿顏早早地起床,在隨從的幫助下穿上了專為覲見準備的華麗琉球服飾。
整個上午蔡稟都在清點帶著的各種琉球奇珍。
等到午時剛過,二人便按時來到天安門前的宮廷廣場(後被北洋政府拆除)等候入宮參宴。
宮廷廣場呈T字形,佔地並不大,在禮部主事顏光敏的帶領下,琉球使團一行人被引導至相應的位置等待。
此時廣場上人頭攢動,各國使臣團按國家劃分好區域依次排列,各使臣團的打頭之人皆手持旌杆,上面掛著的豎旗正隨風而動。
朗卿顏眯眼遠眺,豎旗上寫著各國名稱, 緬甸、安南、暹羅、朝鮮、汶萊、荷蘭的名字皆在其上。
再往廣場旁邊看,各式各樣的稀奇珍寶擺滿了一地,甚至還有大象、犀牛、六足龜、白駱駝等珍禽異獸關在籠中,場景熱鬧非凡,迥異的外邦語言此起彼伏地在朗卿顏的耳邊響起。
每個人都穿著華麗的服飾,臉上洋溢著熱切的笑容,眼巴巴地看著天安門城樓,心中默默計算著時間。
朗卿顏遠遠地看見了朝鮮和衛特拉部的隊伍,朝鮮正使閔孝穿著深黑色圓領明制官服,頭戴短翅烏紗帽,看見朗卿顏望向這邊,他微笑地點頭示意。
衛特拉部的使臣隊伍則與同屬蒙古的喀爾喀部使臣團站在一起,周圍的人都能看出雙方相處的並不愉快。
衛特拉部正使僧格爾圖穿著華麗的蒙古袍服,臉上是熟悉的輕蔑神情,對喀爾喀部的使臣頤指氣使,態度粗暴。
喀爾喀部的使臣臉色漲紅,但又不敢得罪對方,只好支吾著回應儘量避免引起更大的衝突。
這一幕落在了有心人的眼中。
天安門前身穿黃馬褂, 戴著頂戴花翎的御前一等侍衛納蘭性德看著跋扈的僧格爾圖輕輕皺起眉頭,下意識地摸了摸腰間的雁翎腰刀。
此刀來歷不凡乃是康熙御賜,配著鑲金刀柄和綠色鯊魚皮刀鞘, 一看便知精緻名貴。
旁邊站著的二等侍衛曹寅察覺到了納蘭的動作,還以為上官是不滿諸國使臣的喧鬧,連忙向身旁的侍衛耳語了幾句,隨即就見站在廣場四周的大內侍衛們齊聲呼喝:“肅靜!肅靜!”
一連呼喝三遍後,場中的亂象才漸漸消散,使臣們都停下了喧譁,靜靜地等著宮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