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一批批緹騎身後出城的是潮州府衙門組織的搶收大軍,他們將還未完全成熟的水稻盡數收割,決心不給入侵明軍留下一顆糧食。

城外的民眾們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苦半年的勞動成果就這樣被拿走。

他們哭喊哀嚎著請求給他們留下一些,大部分清軍士卒們毫不在乎百姓們的哀嚎,他們嬉笑著、推搡著強行奪走了老百姓的口糧。

當有人苦苦哀求清軍士卒將他們一家也帶回城中時,遭到了帶隊武官的斷然拒絕。

絕望下的民眾們只能三三兩兩互相攙扶著往附近的山區遷移,希望能在山中找到足夠的食物以勉強度過快要到來的冬季。

這種搶收只持續了不到三日, 明軍的動作比想象中還要快。

九月初七,明軍先鋒與清軍的警戒部隊在潮州城東門外的康濟橋相遇。

康濟橋即是現在的潮州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位於潮州府城東門外,其橫跨韓江,聯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 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也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康濟橋最初由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建立,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

其後歷朝歷代不斷修設石墩石橋取代浮橋,歷經三個朝代三百四十多年的不斷增修,到了正德八年(1513年),才由名臣譚綸完成最終的連線,形成了所謂“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順治十年,潮州再遭兵災,康濟橋再次被毀,戰後幾經修復,終於在今年正式修復完成,恢復了往日舊觀。

康濟橋作為勾連韓江兩岸的主要橋樑,自然成為了明軍的首要進攻目標。

而這座經歷了五百年風雨的古橋也是清軍佈防的重點,桑峨在此處聚集了重兵進行防禦,阻止明軍渡河抵近城牆。

抵達此處的明軍並沒有立刻發動進攻, 何祐看見重兵雲集的康濟橋, 一如既往地表現出了謹慎態度, 大軍沿河岸駐紮營寨,靜靜按兵不動,休整了一夜。

九月初八,明軍水師從外海突破炮臺,沿韓江而上,準備進行水陸聯合作戰攻下康濟橋。

結果水師還未離開炮臺的覆蓋範圍,便在經過韓江下游的一處沙洲時遭到了埋伏在此的清軍炮擊。

桑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將領,他對如今大清最大的敵人明鄭進行過深入且系統的研究。

縱觀明軍在各地的軍事行動,水師的身影幾乎是每戰都能看見的。

這種打法很聰明,桑峨一直都這麼認為。

戰爭說白了不過是充分發揮出己方的優勢,找尋敵人的劣勢,從這點來說,明軍從上到下各級武官都貫徹的很好,這或許也是清軍屢次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明軍的這一戰術特點,桑峨提前派遣部隊連夜乘坐小舟登陸韓江的江心洲,此處乃是外海進入船隻的必經之處。

果不其然,明軍的水師如期而至。

所幸的是由於重型火炮搬運困難,登陸江心洲的清軍只能運輸部分輕型火炮上洲, 因此未給鄭軍炮船造成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