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必可塔一聲令下,大批騎著戰馬的清軍從中軍飛馳而出,直奔花軒而去,誓要將明軍最先頭的這把尖刀折斷。
緊跟著花軒一起突陣的親兵們轉瞬間便被中軍分出的強勁清軍截留住。
花軒只是微微一錯眼,衝在最前方的兩名親兵便被砍落下馬,他立刻催馬上前,組織身邊的親兵們奮力作戰, 以求儘快突破敵人的攔截。
在敵人的層層攔截包圍中,兩名護衛著大旗的親兵被砍倒在地上。
在大旗還未倒地時,立刻又有兩名親兵接替上來扶住了大旗。
花軒看得很清楚,這兩名親兵他都有印象,是來福建前在新移民中收下的,都是剛剛跟他不久的棒小夥。
來襲的清軍飛騎專門盯著拿旗的人, 兩個新招募的親兵剛剛把大旗扶正,便見從清軍隊伍中飛丟擲幾根繩索,一下子套在兩名親兵身上。
得手的清兵們狠狠一夾馬腹, 催動著身下戰馬迅速拉扯,猝不及防下的親兵瞬間被拉倒在地。
在倒地的一瞬間他們猛然將大旗向後一扔,丟給自己的同袍。
身邊的明軍紛紛抽刀砍劈及時地將繩索砍斷,救下了這兩名親兵的性命。
這種套索也被稱為“索“,乃是古老的馬戰技藝,據傳起源於套馬的動作。
數十步距離,一條軟索丟擲去,軟索上端的活結就能把疾馳中的馬匹套住,準頭極高。
必可塔深深喜愛著這項技藝,連帶著他麾下士卒們在長期習騎和實際作戰中將其發展成了一項絕技。
清軍的套索上均繫著鋼鉤,作戰時,從馬上飛出套索,只要鋼鉤鉤住敵方步騎的衣甲皮肉,順手一扯, 就可以把他活捉過來。
或者再狠辣些,使勁地深深拖上十數米就可以放開繩索任敵人自生自滅, 左右逃不過一個皮開肉綻, 流血而亡的結局。
當年契丹人在唐初的一場大戰中, 用繩索一連活捉得唐朝的三名大將,從此繩索之名便遠揚塞內外。
滿洲人的老祖宗金人也曾苦練過這項絕技,成為他們與遼、宋作戰的得力手段。
如今數百年後,清軍又在雙方距離較近的混戰中使出這項古老卻有效的武器來對付花軒。
除了瞄準花軒的大旗外,一身亮晃晃的花軒本人更是他們攻擊的首要目標。
花軒不愧為久經戰陣的戰將,他一看飛索拋來,毫不猶豫地從腰間拔出配劍,迎空一揮,就把套索割斷。
接著幾名清軍武官一齊上前攢住花軒,幾根套索如同幾條張牙舞爪的惡龍從天空中飛來。
花軒奮起神威,揮劍四舞,只見劍影熠熠,寒光閃閃,把所有的套索一齊砍斷在地上。
一名清軍武官不識高低,挺起一杆三稜點鋼矛奔前殺來,沒料到“一丈雪”像一陣旋風似的卷撲到他的身邊。
那名武官來不及把鋼矛掣回來保護自己,花軒已搶過他的馬頭,手中寶劍一揮,把他斜斜地劈死在馬上。
驚慌的戰馬馱著那名武官的半邊屍體在戰陣中亂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