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所謂外交,無非是在不影響兩個朝廷基本關係的情況下,為本朝爭取得一點面子和一些實利。

如今時勢已非,偽清朝廷對該以何種態度對待明鄭也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外交政策更是舉棋不定,因此問題的關鍵就不在於祖可語和蕭魁二人的外交才幹了。

他們兩個人在出發去杭州前,確曾蒙康熙皇帝單獨召見, 面授機宜。

最後在對待明使的方針政策上,康熙皇帝給他們的指示總結起來便是十分抽象的“剛柔得中,趁勢邀利”八個字。

這與是否要接待明使的問題一樣,也是經過一番廷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後才得出的結論。

但是強硬可以強硬到什麼程度?退讓可以退讓到哪一條防線?趁怎樣的勢?邀怎樣的利?

這些誰都無法明確回答,連康熙皇帝自己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只是讓他們要多從使節身上套取明鄭的情報, 透過言語麻痺其警惕之心,最好能讓其產生矜傲之心。

他們兩個人名為接伴, 實際上也就是談判代表, 既然心中無數,也只好做到哪裡就算到哪裡了。

對康熙皇帝下達的這八字方針,祖可語心中打了許多腹稿,但大多數都沒法經得起事實的考驗。

兩個朝廷既已動兵,憑他們兩個接伴官加起來還不足一尺的不爛之舌,就能說服明使,使明鄭自動從福建退兵,各保疆域,互不侵犯嗎?

這不但他們幾個人沒有這樣大的本領,就是以高姿態來到濟南的明使,也無法答應這個。

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利”可“邀”?似乎也就剩下說服明鄭保持現有疆界,不再隨意興兵動武這一項了。

康熙皇帝並沒有像二人明示準備繼續攻打福建,他希望能給馬儀留下清廷一副被打怕了, 希望和平的軟弱印象, 藉以麻痺遠在福州的鄭克臧。

是以他在對祖可語面授機宜時, 有意無意地流露出罷兵講和之意。

康熙皇帝希望透過錯誤地引導祖可語和蕭魁二人來達到最終迷惑馬儀的目的。

此時的眾人還不知道最初與明使接洽的姚啟聖已經幫他們很好地初步完成了這一任務。

對待明鄭使節八字方針的提出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康熙皇帝在其對朝堂強硬的掌控力基礎上強硬宣貫的,引發了很多爭議。

除了少部分人之外,大部分朝臣對明鄭使節到來的態度是消極、敵視的。

滿洲一派的大臣提出了一個激烈的建議:把明使扣押起來,明示拒絕談判之意,以鼓勵士氣,拼死一戰,儘快收復福建。

他們對康熙與明鄭和平相處的想法嗤之以鼻,不少人認為這是皇帝軟弱的表現。

這些滿洲勳貴們並沒有與明軍交手的實際經歷,只是憑藉主觀的臆斷想象著明軍的戰鬥力,在他們看來之前一系列的失敗不過是前線將領的無能罷了。

是的,康親王傑書戰敗的訊息傳來後,他的個人威望急速下降,不少人將他之前的戰功看作是僥倖,認為他是個好運的親王,實質上不過是個無能之輩罷了。

這些滿洲大爺們在北京城呆的久了,自有一股小覷天下英雄的豪邁,盤踞在福建的明鄭軍隊在他們看來不過土雞瓦狗,他們盲目地自信著,覺得大清仍像數十年前一般天下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