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關位於南京西南,是明朝為了拱衛當時的國都南京,而設定的一座重要關隘。

此關隘有東南西北四座關口,各關口之間有依託山體建立的城牆相連,算得上是一座小型城池。

自明前期至今,一直都是從西南方向進攻南京的一條必經之路。

數百年來,原本只是軍事關隘的秣陵關,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熱鬧非凡的城外小鎮。

只不過,由於日寇逼近,戰事已起。

此刻秣陵關內,百姓早已經全部逃散。

只剩下部分中央軍,川軍,滇軍,粵軍,桂軍組成的防守部隊,正在和進犯而來的日軍激戰。

由於實力懸殊太大,在徐清風率部從南京出發的同時。

秣陵關的南關口和西關口,均已經被日軍攻陷。

守軍們被迫收縮到了鎮內,依託著北關和東關,以及鎮內密密麻麻,鱗次櫛比的建築,繼續抵抗。

當時,負責指揮秣陵關這些互不統屬,成分混雜守軍的軍官,是一個來自中央軍教導總隊的上校團長。

此人名叫張天佑,還算是比較有能力。

靠著一群互不統屬,從淞滬前線潰退下來的殘兵敗將。

硬是在秣陵關,擋住了數千鬼子的勐攻,為南京復廊防線守住了最後一道屏障。

但畢竟他手下只是一群殘兵敗將,且缺乏彈藥和重武器。

血戰半日後,還是丟掉了南關和西關。

為此,他連續向南京派出去了多批求援士兵。

眼看著,日軍依託著南關口和西關口,不斷朝他們發動一輪輪新的進攻。

張天佑不禁心急如焚,對身邊的副官道:“援兵再不到,這秣陵關就要守不住了。

我們死了不要緊,可丟了秣陵關,南京城將失去最後一道屏障,後果不堪設想呀。”

能從淞滬前線撤下來的,軍事素養和勇氣都是非常不錯的。

副官凜聲道:“長官,我們已經連續派出多批求援人員了,相信援軍應該已經在路上了,再堅持堅持吧。”

“如果真的撐不到援軍趕來,那就和狗孃養的小鬼子拼到底。

就算死,咱也要多拉一些鬼子墊背!”

張天佑微微頷首,正要親自帶人上前參戰。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從身後的突然傳來。

“張團長,張團長!”

張天佑和副官等人聞聲回頭,只見一名被他們派出去的聯絡兵,正火急火燎的朝他們跑來。

“怎麼樣?”張天佑立刻帶人向前迎了幾步,開口便問:“援軍來了沒有?”

聯絡兵跑的上氣不接下氣,顧不得敬禮,雙手扶著自己膝蓋,氣喘如牛的道:“來了,來了,司令部調派了虎賁團前來增援,現在已經在路上了。

預計最多一兩個小時,就能趕到。”

“虎賁團?”張天佑還不知道,徐清風的虎賁營已經被擴編為虎賁團的訊息,所以有些詫異。

“就是徐清風的虎賁營,他們已經被擴編為虎賁團了。”聯絡兵連喘了好幾口粗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