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位於非洲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茅利塔尼亞境內,它的直徑達到48公里,在太空上清晰可見。

起初該地形被認為是由於隕石碰撞而形成的,地質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地質結構上升或侵蝕造成的,這種環狀外型的形成仍是一個謎團。

陳宇經過數日的跋涉之後,終於是來到了它的外圍地帶。

8月16號上午,透過對面前大量散落礫石的觀察和分析,陳宇確定了自己所在的方位。

他立刻停了下來,往高處行去。

來到海拔最高的隆起巖山上,利用無矩攝像頭往下俯拍,一幅壯觀宏偉的巨大沙漠之眼影象,赫然呈現在所有人的視線當中。

“這裡就是撒哈拉之眼,被稱作亞特蘭蒂斯文明遺蹟的地方。”

“我現在位於環狀帶的最外圍,看到這些散落的巨大礫石沒有。”

“整個撒哈拉遍地黃沙,只有這裡,才會有這樣灰白分明的大塊礫石。”

陳宇指著地上的礫石,跟觀眾們解釋著。

“關於這些礫石的由來,我也不是特別清楚,但我可以稍微跟大家說一下,很多科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之眼的成因,是由於地質作用。”

“但經過多方考證和大量的自然資料研究之後,人們發現,在古代學者的描述中,撒哈拉之眼極有可能,是在全球大洪水時代,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座古老城邦。”

“但奇怪的是,人們從來沒有在撒哈拉之眼的領域內,挖掘出任何有價值的材料或者文物。”

“另外一些學派認為,撒哈拉之眼古代城邦說,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是人們捏造出來的謊言。”

“畢竟資料可能騙人,言論可能捏造,唯有歷史文物是才是有力的左證,如果這裡真的存在著史前文明,這裡真的生活著許許多多的亞特蘭蒂斯人,那麼為什麼?我們連一點他們生活過的痕跡都找不到?”

“這絕對是不科學的,然而這麼多年以來,無數人想要穿越撒哈拉之眼的外圍地帶,前往整個巨大同心圓的最中心,但無一例外,他們全部都以失敗而告終!”

“這樣的事情為整個撒哈拉之眼平添了許多的詭異色彩,在當地人的描述中,撒哈拉之眼又變成了地獄之門和審判之眼,不論是什麼生物,只要你懷著別樣的心思,都會在這裡遭到厄運。”

“數百年來,還沒有人能夠從撒哈拉之眼的中心區域活著離開,他們到達最中心之後,都會迷失方向。”

“當然,科學研究表明,撒哈拉之眼存在著強大的磁場干擾,這邊僅僅是在外圍地帶,你們看,磁場也是非常強大,指南針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我不知道我能否抵達最深處,但我會盡力給大家帶來最真實的直播。”

“那麼話不多說,我們朝裡面前進吧!”

陳宇揮了揮手,朝著坡地下飛奔而去。

地上到處都是深色的巨大礫石,偶爾還能看得到汽車的輪胎印子。

“自從撒哈拉之眼被美國的衛星拍攝到之後,這裡就成了當地十分有名的景點,每年都有大量的旅客,絡繹不絕的從各地趕來,就是為了一睹撒哈拉之眼的真容,長此以往,這裡甚至還形成了旅遊產業鏈,不少旅遊愛好者開著越野車,拖家帶口的前來這裡紮營遊玩。”

“由此也支撐了許多的額外產業,比如各種各樣的攤販等等,但近幾年,也不知道為什麼,當地政府開始嚴禁旅客群在撒哈拉之眼扎堆,也許是害怕長期的人類活動,會破壞這裡的自然景觀,所以來到這裡的人,也是變得越來越少了。”

“不過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這些人為留下的痕跡。”

陳宇彎腰撿起地上的塑膠袋,放進褲兜當中。

“在野外徒步的時候,如果碰到這種不可降解的垃圾,我們最好把它隨手撿起來,一是可以淨化戶外環境,二來也可以將它當成燃料消耗掉,當然也有其他用途。”

“我們腳下這些灰色的石塊,就是撒哈拉之眼外圍巨大的環狀,類似於童孔豎紋一樣的存在,它的寬度有整整十餘公里,而整個撒哈拉之眼,也更加類似於戈壁灘,是一片不毛之地,這裡什麼東西都沒有。”

“因此想要在周圍找到現成的澹水和食物,是極其困難的,在深入撒哈拉之眼之前,我一定要收集到足夠的食物和澹水,這樣才能夠保證自己的生命體徵。”

說到這裡,陳宇抬起手臂。

“現在是上午9點過,時間還很早,但是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了,這些石頭被太陽曬得滾燙,等到太陽落山,它們的溫度其實也會迅速的降下來,我打算利用之前的集水方法,去一個背風的地方,挖一個土坑,然後把這些石頭都推進去,剛剛撿到的塑膠袋,可以用來收集水蒸氣凝結而成的水珠,一天晚上的時間,大概能夠收集到四五百毫升的水,如果運氣好的話!”

在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之前,陳宇是絕對不想冒險進入撒哈拉之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