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形成於約250萬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面積約932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北部。”

“這裡的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世界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為大沙漠,源自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

陳宇一步步的朝前方走去,同時給觀眾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裝束。”

“這一次,我問當地人要了一件黑色的防沙頭巾,它不僅僅能夠過濾沙塵,還可以遮蔽陽光,保護我的頭部不處於暴曬當中。”

“現在是一年當中最為炎熱的時節,在恐怖的高溫下,短短數個小時,人體就會蒸發掉大量的水分。”

“如果得不到補充,一天就會虛脫,三天就會死亡。”

“當然,這裡的晝夜溫差也很大,平均可達42攝氏度,可謂是白天烈日炎炎,夜晚冰寒刺骨,在這種情況下,保暖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還帶了睡袋,如果有條件的話,我會盡量生火,不過目前來說,我並沒有看到什麼植被,這樣的想法,多半要落空了。”

去年四月份的時候,他曾經徒步穿越羅布泊無人區,在庫塔格大沙漠待了兩週左右。

但回想起來,那邊更像是戈壁灘和荒漠的結合體,遠不如撒哈拉純粹。

這裡入目之處,盡是一片黃沙,除了食物和澹水,學會辨別方向,也是一大要點。

陳宇蹲了下來,伸出手指,在地上畫了一副地形圖。

“撒哈拉之眼,位於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茅利塔尼亞境內,地面直徑約為48公里,在太空上清晰可見。”

“它的形成原因至今眾說紛紜,一開始大家猜測是隕石降落形成,但這種假說很快被推翻。”

“後來又有人猜測,撒哈拉之眼乃是巨大的火山口,但這樣的結論,又是很快被推翻。”

“因為大資料推算,撒哈拉之眼的面積大約為1810平方公里,是美國最大城市紐約的兩倍大小,如果它真的是火山口,一旦爆發,那麼兩百多萬年的非洲,將不會有任何生物倖存下來。”

“但很顯然,我們在那裡找不到因火山爆發導致的生命大滅絕的證據。”

“最後一種猜測,也是最玄乎,最無法用現代科學解釋的一種。”

“有專家學者認為,撒哈拉之眼,和失落的亞特蘭蒂斯文明有關。”

“未此,曾經有許多人前去科考,但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全部都失蹤了,再也沒有出現在世人視線中。”

“這並非是我聳人聽聞,很多東西,你們在網上查一下就能夠知道。”

“正因如此,撒哈拉之眼,又被人們叫做“地獄之門”,根本沒有人能夠深入那裡。”

“但是我這個人,就是不信邪,這一次,我就帶大家去看看,那個地方,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

“到底是前人制造噱頭,還是專家們為了隱瞞真相,故布疑雲,這一次,我一定會查個清清楚楚。”

陳宇的計劃很簡單,他準備用一個月的時間,穿越撒哈拉大半個版圖,抵達撒哈拉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