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瑞士飛行員諾爾從開普敦飛往倫敦時,飛機失事,墜落在這個海岸附近。”

“有一位學者指出,諾爾的骸骨終有一天會在“骷髏海岸”找到,骷髏海岸從此得名。”

“可是諾爾的遺體一直沒有發現,卻給這個海岸留下了名字。”

陳宇將自己知道的故事分享給觀眾。

在來之前,他做了很多準備。

制定跳傘,航海上岸的路線,穿過沙漠,到達草原。

事實上,計劃趕不上變化。

風浪將他推向了更北的地方,來到了這片骷髏海岸上。

這裡相當的貧瘠,除了船隻的殘骸和受難者留下的森森白骨之外,幾乎什麼都沒有。

但陳宇還是找到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他蹲在海灘上,仔細的挑選著自己看中的“小玩意兒”。

“海浪猛烈地拍打著緩斜的沙灘,把數以百萬計的小石子衝上岸邊。”

“這裡有花崗岩、玄武岩,砂岩,瑪瑙,光玉髓和石英卵石。”

“它們當中的不少,質地堅硬,可以當成石核使用。”

陳宇撿起一塊鵝卵石,重重的砸向另一塊較大的黑色堅硬石頭。

一瞬間,黑色岩石四分五裂,不少鋒銳的石片剝落下來。

陳宇拿起石塊和石片,呈現在鏡頭當中。

“以前總是製作石刀和石斧,沒有系統的跟大家介紹過石核。”

“石核是舊石器時代一種常見的打擊類石製品。”

“它獲取難度低,工藝簡單,透過在特定位置使用硬物,比如石錘,骨頭,鹿角等等,進行捶打,敲擊,剝片。”

“弄下來的鋒銳石片,進行休整和研磨,就能夠成為石制工具,這些東西都是附帶產物,而剝離石片留下的石料,就被稱之為石核。”

“石核可以反覆利用,早期發現的遠古人類使用過的石核,其中往往留下諸多貝殼狀的凹陷,這就是取材的痕跡。”

“除此之外,石核也可以直接製作成大型工具,如石錘,石斧等等,用於劈砍敲砸。”

陳宇留下石核,又撿了兩塊石片,便繼續前行。

沿途,他找到了很多很多船隻的殘骸。

可惜的是,有用的東西寥寥無幾。

眼看著夜幕將至,陳宇停止了繼續探索的念頭。

他要開始準備食物了。

“很多人的旅程大多在南非大草原,一提及奈米比亞,腦子裡的印象就是荒涼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