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引得江淮狂士笑,不攜名妓即名僧!(為盟主阿震加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香港灣仔莊士敦道,美華大廈。
大廈門廳懸掛的鐘表指向了早晨八點鐘,五十九歲的楊滬生頭戴淺灰色的報童帽,襯衫馬甲一絲不苟的穿在身上,手裡杵著一根手杖,準時從電梯內走出來,大廈的保安員,與門廳內其他住在大廈內的街坊,都笑著同他打招呼:
“生伯,飲早茶呀?”
“生伯,早晨!”
楊滬生杵著手杖,朝眾人點頭微笑,表情和善,等走出大門,臉上的笑迅速變成嫌棄,嘴裡唸唸有詞:
“生伯,生伯,那個街尾賣飛機欖的小販也叫生伯,提醒幾次讓他們稱呼楊先生,都不懂改口,南粵鄉下人。”
大廈正門旁邊的底商就是豪生書局出售書籍的店面,他推門走進去時,門口用來提醒有客到的風鈴頓時響了起來,正在裡面整理書架的兒媳,楊思衡的妻子程美鵑甚至沒有循聲望過來,仍舊忙碌著手裡的工作,只是開口打著招呼,赫然是一口軟糯國語,且帶著點點滬上口音:“爸爸,早上好。”
“美鵑,儂現在做啥個?吾幫儂好伐?”楊滬生在店內走了一圈,發現書架上的書籍都擺放整齊,書架也被擦拭的一塵不染,滿意的笑笑,對程美鵑問道。
“謝謝爸爸,不用,已經都收拾好。”程美鵑停下襬放書籍的動作,笑著看向立在門內一步,打量著書局內部的老者說道。
這兩年來,每一天,楊滬生八點鐘下樓,都要先來這間店內走一圈,問自己一番剛才的對話,然後再去對面的茶樓吃早茶,風雨無阻。
“吾要去對面的得男茶樓飲早茶,已經讓阿姨去市場買蟹,阿拉窩裡晚飯搞些芙蓉蟹鬥吃吃。”楊滬生收回目光,對程美鵑笑笑,既欣慰又有些失落的轉身,走出豪生書局的店門。
欣慰是忙碌幾十年,終於可以停下來歇歇,失落是好像停下來之後,書局就再也沒有事情打擾自己,甚至滬上鄉音,自從太太去世,都只能同兒媳婦講話時講幾句,兒子,女兒都不肯講,說什麼入鄉隨俗。
入鄉隨俗也該是香江鄉下人講滬上話,沒有當年大批滬上來客躲避戰火來香江定居,這香江頂天也就勉強算是滬上的崇明鄉下,鬼佬的英文報紙天天吹捧英國人治理香江卓見成效,全都是假話,滬上人治理香江卓見成效才是真的!
不過走出豪生書局店門的瞬間,楊滬生臉上那點失落就再度消失不見,有些傲慢的微揚著下巴,如同老派紳士一樣走進了那家開了五十九年,與他同齡的得男茶樓。
得男茶樓也早已經不是他當年初來香江的舊模樣,傳統茶樓安裝了電梯,一樓改成了外帶的餅家,再也享受不到一進門時,夥計們就聲音響亮問好的待遇。
走進一樓電梯,剛好一名夥計也要搭電梯上樓,對楊滬生問道:“楊先生,去二樓還是三樓?”
“謝謝你,小夥子,我去二樓。”楊滬生朝對方笑笑,趁對方看不見時,才臉色嫌棄的無聲開口:“天天見都不知道我去幾樓,看低他做一世夥計都難出頭。”
上了二樓的可吸菸茶座,一籠蝦餃,一籠蘿蔔糕,一壺清茶,楊滬生又從口袋裡取出二十塊港幣放在桌面上,夥計經過時順手取走,不過很快回來時,退回十元港幣,又送上一本最新的《香江文學》雜誌:“生……楊先生,樓下報紙佬講,《良友畫報》又停刊了!”
“曉得啦,伍先生去世,《良友》就該陪葬,現在搞成這樣,隔三差五冒出來一下,好像詐屍。”楊滬生慢吞吞的喝了口茶,隨後就坐在位置上點燃香菸,翻看著雜誌。
他是滬上人,早年間在滬上《良友》做小工,後來又做到編輯,每次《良友》停刊都要自謀生路,每次復刊他都再跑回去開工,直到《良友》香江六八年停刊,老總編也辭世,他才離開良友公司,自己開了豪生書局。
本來想要叫滬生書局,自己那個老婆滿嘴鄉音,陪自己去註冊時嘴巴又快,對方就記成了豪生書局,那時候想要改名,都要送給對方紅包,楊滬生捨不得付錢,用了豪生書局的名字。
“楊滬生先生?您的親人說您在這邊喝早茶。”盛家樂從電梯裡走出來,對照著手裡一本合集上的作者照片,走到楊滬生面前,禮貌的說道。
楊滬生抬頭看了一眼盛家樂,隨後注意到對方手上的那本《禮拜六》,那是他與二十幾名香江作者一起合著的短篇集。
“很喜歡您的著作,看到書上的介紹,說您自營豪生書局,剛剛去了書店內,店內的女士說您可能在這裡喝早茶,所以我才冒昧過來想請您籤個名。”盛家樂取出鋼筆,對楊滬生說道。
楊滬生微笑著點點頭:“當然可以,坐下,慢慢講話。”
他這一世,最喜歡別人欣賞他的文采,若是誇他生財有術,生意做得好,反而懶得理會對方,只是奈何香江懂得欣賞他文采的知己不多,自己開出版公司這些年,筆耕不輟,寫了八本書,加在一起都沒有賣出一千本,算是豪生書局開業近二十年,銷量最差的作者,好在自己是老闆,自己寫書,不需要另付稿酬,虧損小了些。
正所謂知音少,絃斷無人聽,為了挖掘潛在知音,搞得楊滬生只能寫些散文,短篇,透過厚著臉皮與公司旗下籤約的其他知名作家結冊出版的方式,讓自己的文字有機會讓更多讀者看到,對面盛家樂手裡拿著的《禮拜六》,就是楊老頭硬蹭其他作者之後的產物。
面前這個英俊出眾,又看起來斯文的年輕人,居然特意跑來請自己簽字,這讓楊滬生瞬間對盛家樂的好感拉滿,受寵若驚。
等盛家樂坐在對面位置,楊滬生接過鋼筆,並沒有急著在扉頁題字,而是在斟酌用語,準備幫這位知音寫幾句不同流俗的話語,看到楊滬生的模樣,盛家樂在對面笑著輕聲開口:
“您那篇故事名為《見僧》,不如就……值得江淮狂士笑?”
楊滬生雙眼一亮,朝盛家樂笑笑,鋼筆在扉頁銀鉤鐵畫寫就兩句詩:
“值得江淮狂士笑,不攜名妓即名僧!楊一樵於得男樓。”
中間空出一段白,楊滬生看向盛家樂:“小友的姓名是……”
“大空公司盛家樂。”盛家樂笑著說道。
楊滬生低頭在那處空白寫就,盛家樂小友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