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募的幾十號人中,剩下的也都是資深編劇,有著很多年的工作經驗,比如李非的師兄王海林;

或是看來頗有天賦的年輕編劇,這樣的人李非可是招募了不少。

李非希望將工作室打造成,以編劇中心制進行電視劇、網劇製作。

編劇中心制,是一種在歐美及韓國影視界頗為流行的製片模式,即在影視製作過程中,以編劇為主導地位,在一部電視劇中,編劇擁有70%以上的決定權。編劇可以挑導演、選演員,從主角到小配角的角色,甚至外景場地,可以都由編劇說了算。

並且編劇多半還都是劇集的開發者,通常編劇的水平和狀態決定了劇集的高度。而導演屈居二線,話語權很小,只是作為工具人的存在。

例如HBO的神劇《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的爛尾,就是因為沒有了原著的支援,在加上編劇有其他的專案要做,最後草草結尾、敷衍了事。而BBC經久不衰的《神秘博士》,第12、13任博士收視率的走低,更是因為臨時將編劇由魔法特換成了cc。

可見在歐美編劇的地位之高。

國內製片模式是導演中心制,編劇是一點地位都沒有,任何人都可以對劇本指手畫腳。從導演、製片、出品、包括一些演員,只有哪裡看不順眼都可以讓編劇改劇本,甚至親自上手去改。

因為一眾導演清楚的知道,作品根本不是他們的,是編劇的,只是他們無恥的奪走了本該屬於編劇的榮耀。

絕大多數導演沒有任何講故事的經驗和天賦,只是憑著一些近乎荒謬的理論指揮著編劇進行創作。他們不斷的打壓著編劇,提出一個個俗套的故事,讓編劇按照他們的意思創作,提高導演在創作中的分量。

因為無法控制一個複雜的故事,只能不斷的做減法,把故事簡化到極致,結果一個個爛片就誕生了。

所以在國內影視圈是荒謬的,作為影視行業創業最核心的編劇,卻沒有足夠的決定權,被外行人指揮,難道不奇怪嗎?

不正是很多影視劇不好看的根本原因嗎?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最頂尖的導演都是有能力獨立創作劇本的,像克里斯托弗·諾蘭、昆汀·塔倫蒂諾、詹姆斯·卡梅隆、星爺、藝謀導演都是非常優秀的編劇。

一個無法獨立創作劇本的導演是沒有資格做導演的,最多隻能在電視劇行業裡當個打工者,這在歐美是約定俗成的行業潛規則。能夠執鏡的導演一抓一大把,但能寫出絕妙劇本的編劇是少之又少。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餘震老師是為國內編劇行業做出一定貢獻來的。

而電影其實與電視劇不同,導演中心制可能會更好一些。所以李非的編劇中心制只針對電視劇和網劇的製作。

不過光是這幾十號人是遠遠不夠的,在李非設想裡,手下的編劇規模至少要擴大十倍以上才勉強夠用。

他要改變的是整個行業,而不僅僅是一個樂視。

…….

想要成功的建立起以編劇中心製為主的製片模式,編劇光會寫劇本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懂的市場。

所以接下來,除了《毛騙》第二季之外,李非在今年內還要再準備3部電視劇,其中至少2部要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