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經常離開42號氣泡的話,就飛船是必要的交通工具,兩人必須乘坐飛船才能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如今尹甸園42所擁有的兩艘飛船都是流暢的球體狀,內部的艙體空間沒有任何物品。

丁儀提出想要研究這艘飛船的架構,但遭到拒絕了。

理由是這些技術已經超過人類目前認知水平,就算丁儀掌握了全世界的物理知識,並且能夠和其他知識如航天、材料、化學等學科融會貫通,也不可能明白飛船的架構以及飛船如何發揮功能。

單是理論,已經遠遠超出目前的人類物理基礎。

但這艘飛船的使用權是在丁儀手上的,雖然不明確每個功能的原理,但他能夠了解每個功能的大致用途,以及如何操作。

丁儀見此不再強求。

飛船不同於一般的航天火箭,需要內部實物操控,整艘飛船都是由尹甸園42進行底層控制的,他們只需要將命令以口頭形式傳送給尹甸園42就可。

既然如此,那這艘飛船唯一值得改裝的地方便剩下艙體內部的空間了。

考慮到以後在飛船呆的時間會變多,丁儀和墨欣桐覺得有必要把內部空間改造成日常兩人居住的環境。

說幹就幹,花費一週時間,完成改造。

飛船的內部艙體面積不大,當根據人類生活的需求,將艙體內部一切裝飾完成後,丁儀覺得這艘飛船有了人類居住的氣息。

但與之不同的是,飛船的艙壁是全息透明的,從內往外看出能看到四周一切光景,從外往內看出,則是正常的白色。不像傳統的火箭艙,只有面積狹窄的窗戶。

“尹甸園42,開啟航空圖。”

丁儀和墨欣桐兩人坐在日常生活的起居空間裡。

一張三維航空圖在兩人面前展開。

首先是一團深紅色的宇宙星雲,這便是獵戶座的一處宇宙景觀,隨著距離拉近,丁儀在這團向中心成旋渦狀旋轉的星雲中間看到了獵戶座GW。

這是一個巨大的氣體圓盤,在這個巨大氣體圓盤的中心,還有三個奇特的圓環,它們內外巢狀,讓丁儀聯想到一個巨大陀螺儀,陀螺儀結構中心包裹著三顆運動的恆星。

這便是獵戶座GW,一個三體系統,一個隱藏在星雲之中,被巨大氣體圓盤與層層氣體圓環包裹的恆星系統。

如今,這三顆恆星以一個特別的軌跡相互圍繞旋轉。一顆發著晶藍與豔橘色交織的光,那是球體表面的粒子火焰;一個發著豔紅色光,和太陽差不多,還有一顆則是暗褐色的,這便是兩人目前所在的地方。

將這三顆恆星進行命名。

丁儀透過觀察可以發現,兩顆有著火焰和光芒的恆星a,b相互纏繞,彼此相距的距離很近,大概有一個天文單位的距離;而他所在的恆星c則處在外圍,圍繞a星和b星旋轉。

看起來彷佛c星是圍繞a星和b星做軌道運動的行星,但從其體積以及其他特徵看來,它無疑也是一顆恆星。

手指在航空圖上伸拉,丁儀看到自己的具體位置。

這顆恆星太過巨大了,拿太陽與之相比,外觀大小几乎是太陽的十倍。

而這顆星球的表面也並非全是平坦的地表,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坑坑窪窪的山峰或裂谷。

那些用於實驗的氣泡群都建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平坦區域,從球體的方位來看,像建在赤道附近。

再度把距離拉近,丁儀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氣泡,可能每一個氣泡都代表一個來自宇宙不同地區的種族。

這時候他想起了觀察者,把c恆星調到它的背面,看到其背面的表面其實並沒有氣泡,相反,有一些他看不懂的設施建立在溝壑的地表上,從他的角度望過去,就像一個個小疙瘩。

“尹甸園42,觀察者去恆星的背面幹什麼?”

丁儀對尹甸園42發問,“這顆恆星背面並沒有氣泡。”

“收集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