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里根先生,貨幣管理政策的制定權,在日本一直屬於日本銀行。我們大藏省只有辦公廳經濟計劃調查科有建議權,但沒有決定權。我們無權修改《外匯管理法》...”

在竹下登和周邊幕僚們的一陣交頭接耳後,竹下登開口了...

僅從臉色上,卡特居然絲毫看不到對方有憤怒的意思。甚至還顯得,有些遺憾...

彷彿真在為一個非常美好的解決方案,但因為個人及單位許可權問題,無法解決而遺憾...

不愧是未來能當上日本首相的男人,這表演功力...

絕了!

細品一下里根財長的建議,老實說,有一定的邏輯可行性。但在邏輯通順的同時,這裡也隱藏著一個邏輯陷阱!

美日企業一旦互通,或者互相購置資產會出現什麼局面?

日本企業的很多技術,美國人能看到吧?哪怕一時半會看不到,卻也給了一個空子!一個原本完好無損的蛋上,出現了一條裂縫!

以車企為代表,日本車企為什麼這些年能過得那麼滋潤?甚至滋潤...哦不,都有些威脅到了美國車企的地位?

在克來斯勒等美國車企經營狀況每況愈下,甚至瀕臨破產的環境裡,日本車越賣越好?

還不是就來源於節油技術!

而日本車的省油,這一概念直到21世紀都有相當多的人,深信不疑。而實際上,到未來,其實德系車也好,美系車也罷,大家的油耗已經都差不多了。可這個概念,還是深入人心...

有人會把它歸結到日本車皮薄上,輕嘛!所以省油!

未來的事情不好說,但就如今而言。卡特也是和日本車企打交道比較多的人了,卡特很清楚,日本車在這個年代,那是真的比美系車省油得多得多!

而且,日本車的油耗低,還絕對不是因為什麼簡單的自重低。而是節油技術!

日本是一個貧油國家,石油資源及其依賴進口。加上馬斯基法桉,也叫空氣環保法桉的頒佈,直接導致了一個局面...

一方面,日本依賴石油進口,石油在日本屬於稀缺資源,售價自然不低。日本消費者在買車時,可不能像美國老那樣肆無忌憚...

油耗低的車,在日本更吃香!

這就導致,日本車企在設計上,就更重視這方面問題。從更最佳化的風阻設計,到諸如雖說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減排法桉鼓搗出的,如本田的cvcc技術、vtec技術;三菱的mca系統等等...

日本車,打一開始,就較為重視節油技術發展;又恰逢美國這邊鼓搗出了一個什麼馬斯基法桉,要求所有車輛的一氧化碳,烴,nox排放降低到原先標準的十分之一。

為了讓自己的車能在美國賣出去,日本人更是卯足了勁在節能減排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美國自身。那時候,75年前後的美國車,隨隨便便百公里給你幹出二十幾個油,完全沒壓力啊!

畢竟,講個笑話,世界石油“產自”美國...

對美國來說,石油這玩意不值錢!

美國人買車,也不怎麼關心油耗。他們只關心,能不能裝,以及夠不夠勁...

這此消彼長之下,美國車企算是被自己人坑了一把。別說節油了,就這個減排,他們都難搞!而搞不定,就意味著,他們的很多車壓根沒法在美國市場銷售...

一邊是要研發新的節能減排技術,一邊是許許多多的庫存車和不得不停工的產線...

左右為難的美國車企,日子那叫一個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