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的多維屬性又一次在那個...

相比一般浴室更寬闊,但實際還是相對狹小的浴室中顯露出它的原型!

在說起美元,強勢美元、高估值美元、亦或是高位美元。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暫且不看,先看看它的利弊...

利好的方面,一,國民信心提高!

這一點母需多言,就看看前世人民幣升值時,中文網際網路上的那一連串稱讚,那一連串感覺自己牛逼大了,好像已經變成發達國家似的發言就能類比出此時的情況。至於當年人民幣升值時,中國手裡有大量外匯儲備,甚至還有超1.2萬億美元債券這個事實,相比於表面上的歌舞昇平,誰在乎這啊?!

哪怕,因人民幣驟然升值,中國面臨著不小的實際損失。但,民眾不在乎這個!

換而言之,保持強勢美元地位,是有利於美國當政者透過給予美國國民虛假繁榮的信心,來換取選票的!

二,流動性,尤其是世界範圍內的流動性更好!

在國際貿易間,結算貨幣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選擇哪一種貨幣為國際結算貨幣,其深層原因固然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簡單理解這句話就是,比如如今的美國可以生產出大量別的國家根本生產不出來,但又迫切需要的各類裝置、裝備等等...

只要有這個需求在,各國貿易間,收到了美元就不擔心花不出去。就好像,現在,a國賣給了b國好幾船土豆,b國給了a國美元。接著,a國又要向c國購買兩船大白菜,a國準備用美元結算,但c國表示不要!c國只收人民幣...

a國此時看著手裡的美元...都不用沉思!

行!不就是不收美元嘛,沒事!反正下個月也要從美國買軍火,這錢不擔心花不出去...

在這種局面下,基於商品價格邏輯去推導:世界各國大多需要美國商品,而美國又只收美元。這就導致,各國都需要美元!需求一高,美元價值就高!

恰逢此時,美國如果再有心推波助瀾一下...

一旦美元估值過高,就意味著各國在弄美元時,就不得不承擔那美元溢位的價值。變相等於,美國啥都不幹,就搶奪了相當多一部分額外的財富!

這麼說或許不夠直觀,舉例!

1979年時,中國有外匯儲備18億美元,中美匯率理論上是1比1.5,黑市價起碼1比15...

而那時恰逢中國要從農業國轉型為工業國的檔口,生產裝置,要吧?生產技術,要吧?這些東西,都是當年中國缺乏的。

而那時的國際環境,趨於穩定。中國也沒辦法透過對外戰爭來掠奪這“原始資本”,可又要完成工業化最基礎的資本累積,就只能做一件事:剝削傳統行業的剩餘價值!

而中國傳統的農業產品,附加值很低。以土豆為例,當年的土豆大概1毛錢一斤,五萬噸土豆,一千萬人民幣。美國人均年土豆消耗量大約在30千克左右,那麼這五萬噸土豆,大概可以滿足一百六十六萬美國人的消耗。

如果按照1比1.5的匯率來算,這五萬噸土豆能賣出666.7萬美元。而同樣數量的土豆,在美國的售價,按30美分每磅來算,足足能賣到3307萬美元!這中間形成的差值,已經很恐怖了...如果此時美國刻意保持美元強勢的話...

就如果當年,中國沒有進行外匯管制,而是像泰國那樣開啟國門。那會是什麼後果?

美國老只需要六十多萬美元從中國進口土豆,轉手就能賣出三千多萬...

在土豆生產,集中採集,轉運,銷售的整個環節中,誰提供的勞動價值被剝削得最多?!

假若美國每五萬噸土豆,只給中國六十七萬美元,中國在集中從農民們手裡收購土豆時,能給出多少...

要麼中國自認倒黴,倒貼錢給最基層的鄉間老農補貼。要麼就是,老農們辛辛苦苦一年種出來的土豆,卻只能換來那一點微末的收益...

如果在計算人力成本、生產成本,這一情況將更加懸殊!

比如,土豆畝產大概在3000到5000斤左右,取平均值4000斤的畝產。在當時的中國,一個農民,平均能耕種的面積只有區區1.5畝地左右,也就是6000斤,一年收穫兩次,6噸的土豆就要消耗一箇中國農民一年的勞動時間。五萬噸土豆,就需要花費八千多名中國農民一整年的辛苦勞作。

而換來的僅僅是,可能十多個工人,一個月...甚至一個月都不到就能做出來的一臺工業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