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倒是不難,我記得你放出的貸款年化利率普遍都是12%,而且週期也十分相近。這個比較方便打包,他們拿到後也好操作,理論上講不難賣,但比較難賣出價...”

“這個怎麼講?假設我現在有總額一千萬的十年期住房抵押貸款,普遍已經還了半年,然後今年也快到時間了,也就是一共償還了18期。假設按照每月等額本息的標準,按年支付的話,每月應收本息為143470美金,假設明年年初我想將其打包出售的話...”

卡特叫來服務員,要來紙筆,當場演算起來。

“我已經從這筆貸款中收到的本息,一共258萬兩千多。這筆貸款,本金結餘應該還有...”

“第一個月的應還利息是,10萬,本金還了43470,月末貸款金額就是9956530;第二個月的應還利息就是99565.3,本金償還43904.7,月末貸款金額為9912625.3;第三個月...”

“第17個月應還利息92498,本金50972,月末結餘9198828.8;第18個月應還利息91988.3,本金51481.7,月末結餘這個貸款池裡還有九百一十來萬的貸款未償還!十年240期,減去已償還的18期,還剩102期。每期償還143470美元,這就是說,剩下八年半的時間內,這筆貸款若沒有發生呆賬等損耗的話,理論上能變成現金1463萬!你覺得那個什麼聯邦抵押貸款協會,能出多少錢來買下我這一筆貸款?”

丟下紙幣,卡特長出一口氣。

在沒有excel的年代,靠手工算這種等額本息的演算法,屬實要命。這虧得是隻還了18期,還不多,比較好算,要是期數多了...

“你這些合同都是籤的等額本息還款?!”

就在卡特揉著自己有點發酸的手腕時,朱利安反倒不淡定了。

前面說過,在80年以前,美國比較流行的是一次性償付本息。這種方式有利有弊,利好自然是這樣的利息收入更多,比如12%的年化利率,十年下來就是120%的利息收入,加上本金。但壞處自然也很明顯,週期過長,流動性過差!呆賬風險也很高!

所以這種還款方式正在退出主流市場,起碼在中長期貸款裡,已經不常見了。可即便是這樣,現在流行更多的也是等額本金的年付償還模式。

即一萬美金貸款,十年償還。第一年應付本金1000美金,利息1200元,總額2200;第二年再還1000本金,利息1080,總額2080;第三年以此類推,最終十年,發放貸款的機構能收回的錢款,總計一萬六千六百美金。相當於這筆十年期貸款的賬面久期總計利潤為66%。

結果卡特這裡是個啥子?!

等額本息,而且還是以月計期,按年支付...

同樣的利率,一萬放出去,十年後累計應收賬款則為一萬七千二百一十六美金。總計利潤率為72%...

6%的利潤率差額,單看起來或許沒什麼,可如果把數字放大,或者期數拉長的話:一千萬美金的6%,那可是60萬啊!

“對,都是等額本息,每年12月10日,還款。當然,最後一期,則是根據貸款時間來算的,這個就每個人不一樣了,但大體上,清償日都比較接近,基本都在90年的一個月內,就能清償完畢。”

卡特點點頭,十分理直氣壯地答道:

“當初這樣籤,對他們來說壓力也會小一點。如果是等額本金,貸款10萬,頭一年就需要還兩萬二,如果是等額本息的話,就只用一萬七...”

“說實話,這一筆一千萬的貸款,我是不太像賣掉的。這筆貸款就是給那些HT加盟商的專項貸款,以現在的門店盈利來看,這筆錢基本沒有還不上的可能。”

“說是這樣說,不過真進入公開市場的話,還是得看它的關聯標的價值。你當初籤這個抵押貸款,抵押物是什麼?這些人在HT門店裡的股份,還是他們原來的住宅?”

朱利安的這個問題,瞬間讓卡特尷尬起來...

“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