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修建於公元前247年,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儲存至今最大的帝王陵寢。”

“整個陵墓佔地面積約為56平方公里,相當於十幾個村莊的總和。

“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呢,就是位於皇陵外圍的1號坑。”

“對於秦始皇這個人,相信大家都有一定了解,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

“有人說他是為暴君,焚書坑儒,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修建阿房宮……”

“但也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掃六合,四海一,建立大一統王朝,稱‘始皇帝’。”

“他的功績不止於此,像什麼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

“當然了,在我個人看來,無論有功還是有過,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

“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就像這1號坑裡的兵馬俑……”

“誒,那位遊客,請離欄杆遠一點,注意安全,小心別掉下去。”

驪山,秦始皇陵景區外圍。

一隊隊遊客手中拿著相機,導遊在前介紹著。

“那個,我有問題……”

“請說。”

“我聽網上說,秦始皇陵只挖掘出了外圍,真正的核心區域都沒有展露,怎麼不繼續開發了呢?”

“這位遊客問得好,相信大家對此也有諸多疑惑。”

“實際上,國文局有明確規定: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我們是古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如今選擇性的開發一部分陵墓,也只是為了對文物進行保護與修復,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真正的歷史。”

“當然了,以現在的技術手段,還無法對秦始皇陵的核心區域進行保護性挖掘。”

“在沒有保護措施的前提下,盲目的挖掘只會對其中的文物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

導遊耐心的解釋起來。

“嗷嗷。”

那名遊客若有所思的點頭。

隨後伸手,朝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指道:“你們看,那個人是不是在挖墳?”

遊客們紛紛回頭看去。

“臥槽,這年輕人,臥槽……”

“你們看,他手裡拿的是不是洛陽鏟?”

“這小夥子,行啊,有墓他真敢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