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議是封建社會重要政治制度,按照制度規定,大唐朝參有三種不同的舉行時間和形式:

一種是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最隆重,需要有“大陳設”,展宮懸鼓吹,陳車輅輿輦,到時皇帝“服袞冕,御輿以出,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如常儀”,接受群臣客使朝參禮賀。

其次是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燻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

最後是常參。

今日算是朔望朝參,為十五日朝參。

太極殿,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於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

皇帝就位。

百官平生。

隨後就開始今日的朝議。

很快一名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關中大旱,明年恐怕會影響春播,請陛下恩准關中開閘運河!”

話語開口,算是拉開了帷幕。

隨後,群臣開始進入了朝議之中。

而朔望朝參之中,涉及的事件,相比於更注意禮儀的元日和冬至日舉辦的大朝會,朔望朝參才是真正百官與皇帝解決事情的時候。

而相比於後世元末之後,百官跪拜,群臣俯首,這個時代,雖然不如秦漢時期坐而論道,可也是站著的。

空曠的大殿之上,百官依次出列,上奏。

大部分都在討論著今年這異常的天氣,以及來年的天災。

千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華夏這一片土地,對於天地的預測無疑極為的準確。

特別關係到農時之時,就更加如此。

一道道的身影在上奏。

李世民的眉頭越發的蹙了起來。

頭更是感覺到了一陣陣的發疼。

這老天爺好像在跟他作對似的。

在他登基的這第一年,天下就是大旱,很可能就會大災。

而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壓根不用想,在場就有著不少人等待著看他好戲。

看起來這些人憂國憂民,可真實的情況,卻是這些世家豪族的身影可未必會在乎這些。

“房相,你說說,關中大汗該如何應對?”

深吸了一口氣,李世民逐漸平復下來,目光看向了房玄齡,話語開口而起。

聽到李世民的話語,房玄齡迅速上前。

“陛下!”

“臣覺得,今年大旱應該還好,無須開閘,陛下應該警惕是明年蝗災。”

“大旱之後,必然有蝗災。”

房玄齡開口,相比於其他人擔憂旱災不同,這一刻房玄齡直接說出了一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