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裡一共有五十幾名同學,來了有一半,這還是有些同學剛好出去了,不在寢室,否則人會更多。

大家的目的其實也不是簡單地蹭個飯,很多人還是想和方辰混個臉熟。

大學生雖然千奇百怪,什麼樣的奇葩都有,但是大部分同學都是思維正常的。

方辰現在所表現出來的特質,能夠說明他以後肯定是不尋常的。

為了人脈也罷,為了以後的論文也罷,也有少數沒心眼的,可能是單純為了蹭飯。

當然,方辰秉承著多和同學們交流交流的態度也是願意的。

至少這頓飯吃了兩個小時後,來的這些同學方辰也差不多都能對的上每個人的名字了。

···

翌日

方辰大清早來到實驗樓。

他最近在研究一種新型的石墨烯薄膜,這種薄膜主要用處是海水澹化,如果實驗成功,對那些乾旱少雨,但是靠海的飛洲國家絕對是福音。

方辰在實驗樓樓下碰上了馮教授。

馮教授看了看時間,現在才剛剛七點,他問道:“年輕人起這麼早,等會兒會不會困啊?”

“已經習慣了。”

大學生常見的是睡懶覺遲到,勤奮的當然也有,主要是大三的考研黨。

方辰一個大一學生,這個點能來實驗室,確實不易。

“你最近在研究什麼?還是石墨烯嗎?”

因為劉世強教授,馮教授清楚方辰的情況。

一連8篇論文都能在物理學報過稿,在馮教授的心目中,方辰至少有博士生的水平了。

甚至是高水準的博士生,馮教授除了帶兩個大一班的理論物理之外,還是研究生導師。

他有三位博士研究生,五位碩士研究生。

到目前為止,這三名博士生中,發表核心期刊最多的也才三篇,最少的一位才發了一篇。

碩士研究生倒是組團發了兩篇核心期刊。

單純以論文的數量來看,方辰一個人都能吊打馮教授的研究生團隊。

“我上次在課堂上跟你講過的實驗你還有印象嗎?按照你的建議改變了實驗設計,但是實驗還是失敗了。這個專案我做了快一年了,最近這半年一直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很頭疼。”

方辰稍微回憶,大概能記得主要內容,按照他的理解,給出的建議應該是可行的。

畢竟方辰的思維可是有四十年後的物理學院士水平。

馮教授的實驗用四十年以後的物理思維去理解也並不是很難,恐怕是他沒有找到關鍵節點。

“馮教授,要是方便的話,我能去參觀一下實驗過程嗎?”

“當然可以,你如果能給我再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就好了,我都快被這個實驗搞得失去信心了。”

馮教授帶著方辰來到他的科研團隊經常使用的一間實驗室。

實驗室裡面還沒有一個人,等待了半個小時,馮教授的研究生陸續到來。

馮教授把方辰介紹給他們一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