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足足5個小時,李易他們才到達李雪菲所說的那座山頭。

除了李易,所有人都累得夠嗆,癱倒在地上,根本就沒有繼續行動的力氣。

而李易則像飯後散步一樣,面不紅氣不喘,一副氣定神閒的模樣。

李雪菲坐在一塊石頭上,屈膝而坐, 一邊喝水,一邊有意無意地打量著那個身形挺拔的傢伙。

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傢伙就像個登徒子,一直佔她的便宜,可是在看到那六個安南士兵的屍體之後,李雪菲對他的觀感就改變了很多。

這個傢伙,真的好強!

六個敵人全都是額頭中彈,而且看模樣他們根本就沒來得及還擊。

這種槍法,她還從來沒有見到過。

最重要的是,他帶著一個10人不到的小分隊,就敢打這個戰俘營的主意,這種勇氣……政府軍的那些窩囊廢,怕是找不到一個有他一半勇氣的軍人出來。

李易對這個女人心裡的變化一無所知,他站在一顆大樹後面,端著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戰俘營。

這個戰俘營的位置很掩蔽。

四面環山,中央區域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平地,一條山泉從最高的山峰上流下,匯入到平地上的一個小湖之中,然後又順勢流走。

涓涓細流兩側,有數塊農田, 幾個農民打扮的人正在田間勞作。

一隻水牛架著木犁,不辭辛苦地翻動田間的泥土。

湖水那裡則傳來了嬉戲聲。

幾個半大的男孩從水中浮出,互相潑水,打鬧不停。

好一副田園風光。

順著平地往前,十多棟大小不一的高腳木屋依山而建。

那些木屋和普通的民居沒有區別,不過李易依然發現了一些端倪。

透過窗戶,李易發現木屋裡麵人影幢幢,似乎人數不少。

而且,從軍事防禦角度來看,那些木屋的位置很巧妙,它們全都在山坡上,居高臨下,而且木屋之間有點互為犄角的意思,若是再架上機槍,則是一個妥妥的環形防禦陣地。

在這些木屋中間,還有十多個單獨的圓籠型建築,它們大部分都是由木柵欄組成,不過有兩個獨特一些,全封閉, 看不到裡面的情況。

李易調整望遠鏡的焦距,透過圓籠木柵欄中間的縫隙,他發現裡面都關著人。

這些圓籠,應該就是安南人用來關俘虜的牢房。

陽光長時間的直射下,裡面的人看起來並不好受。

李易稍稍表達了下對他們的同情,接著挪動望遠鏡,突然,他眼中陡然閃過一道精光。

他發現了一個由木頭構成的平臺。

它位於離木屋稍遠一些的坡地上,周圍全是青草,若是不注意,還真發現不了。

粗粗看去,看不出這個平臺到底是做什麼的,但是李易立刻就猜到了一個可能:

直升機起降平臺!

雖然那裡沒有直升飛機,但是李易篤定,那裡就是直升機起降平臺。

他再次調整焦距,觀察整個戰俘營的人員配備情況。

外面看起來沒有什麼巡邏人員,但是有一些看起來像是閒漢的傢伙。

他們分散在戰俘營各處,沒有穿安南軍人的軍裝,而是穿著安南農民常穿的深色粗麻衣服,身上鼓鼓囊囊的。

這些人應該都是崗哨,為了防止米軍的空中觀察,所以打扮成這幅樣子。

這還是明哨,在某些地方,必定還存在著隱蔽極好的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