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盎的兒子馮智戴就因為疊羅支的孝道結識了他,二人因為都是大唐邊陲人士,心與心的距離不自主的就近了些,慢慢的結成了異姓兄弟。

頡利可汗下葬,馮智戴徵得李世民的同意後,和李復一起護送疊羅支去灞水。

馮智戴來到長安之後,遵照馮盎的命令,一直在暗中查探當年嶺南暗殺趙安的人以及給趙月關下蠱的那部分人是否與長孫無忌有關係。

嶺南諸州很清楚,地方武裝一日不除,長安一日不能安睡。

馮智戴拐彎抹角的收買長孫無忌的下人,嶺南暗殺的事沒有查出來,倒是知道了長孫無忌要對疊羅支下手的事情。

馮智戴在長安也就李復一個熟人,當年李復與馮氏父子攜手平叛的時候,二人就認識了,李復雖然年紀不及馮智戴,但是才智與武藝皆在馮智戴之上,馮智戴一直視李復為兄長。

馮智戴思索再三,便將長孫無忌打算秘密除掉疊羅支的事情,告訴了李復,希望李復能出手搭救疊羅支。

李複本就與長孫無忌有不共戴天之仇,這麼久能隱忍不發,已實屬不易,現在見到長孫無忌又在陰謀奪取別人的性命,便決定趁機教訓一下長孫無忌的人。

李復和馮智戴帶著玄甲軍離開疊羅支的時候,讓疊羅支提前做了準備,並暗中派人盯著,如有歹人前來刺殺疊羅支,就發響箭,李復和馮智戴則帶著玄甲軍在四周緩慢的行進,隨時準備返回救援疊羅支。

這天夜裡,一支支響箭劃破天空,李復和馮智戴帶著玄甲軍火速返回到了疊羅支的身旁,這時他身邊守護的唐軍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了,他的營帳已經是熊熊大火了。人群裡不斷有人呼喊疊羅支世子已經死了。

這夥歹人正要抽身離去,卻被李復等人給圍住了,不過面對強大的玄甲軍,這夥歹人哪裡是對手,除了三五人逃出去之後,其他人被全部射殺。

李復和馮智戴一商量,差心腹將疊羅支借道冀州秘密送回了化州(原突厥舊地,李世民為其改名)。

疊羅支臨行前拜謝了李復和馮智戴,三人意氣相投便就此結為了異姓兄弟,馮智戴最年長,李復最小。

李復送走了疊羅支,便差人火速回長安向李世民請罪,因為自己保護不力,疊羅支被歹人暗殺了……

長孫無忌的人回到國公府向長孫無忌覆命,也以為疊羅支被殺死了。

李世民見疊羅支已死,便讓李復舊地厚葬疊羅支,並罰其兩個月的俸祿,以懲其保護不力之過失。

整件事就長孫無忌吃了鱉,自己精挑細選的府兵幾乎被屠殺殆盡,這老小子怎麼想怎麼覺得不對勁,直接到李世民跟前告了李復一狀。

待李復歸朝之後,李世民秘密召見了同去的玄甲軍,他們回答的跟李復一樣,在去灞水的時候遇到了些形跡可疑之人,李復便與疊羅支約定了響箭為號,只是還是晚了一步。

聽到心腹如此說,李世民也就打消了疑惑,長孫無忌也不好再說什麼,但是心裡沒有放下對李復的懷疑。

正在這時,大唐的一個鄰居不老實了,那便是便是那鮮卑分支——吐谷渾。

這個吐谷渾的首領伏允在李淵時代就時常侵擾大唐邊境,當時唐朝根基未穩,也就睜隻眼閉隻眼,推行懷柔政策,李世民上臺之後,這個伏允依舊不老實,李世民沿襲老爹政策,依舊是遣使感化。也不知道是伏允哪根筋搭錯了,竟然一反常態真的派人到長安朝拜李世民了,李世民很得意,大賞了吐谷渾。結果,這個使團狗改不了吃翔,返回吐谷渾時經過鄯州,把鄯州給搶了,李世民大怒,不過鑑於剛剛賞賜過了,不好立即翻臉,便派人前去譴責,詔伏允入長安。

伏允這個老狐狸害怕李世民將他扣押在長安,就稱病不去,而且還厚著臉皮跟大唐和親,想讓他兒子尊王娶大唐公主。李世民本著和平共處的原則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有個條件是讓伏允的兒子尊王親自來長安提親。

這時候的伏允已經老了,都老糊塗了,竟然害怕李世民扣押他的兒子,天天在家尋思怎麼答覆大唐,整的神經衰弱了,國事就都交給了天柱王。

這個天柱王是個反唐分子,掌權之後,直接不搭理大唐了,啥和不和親的,自己玩去吧。

我靠!

李世民這邊倒在家準備嫁公主呢,大花被都做好了,左等右等,連個迎親的毛也沒看到,李世民吃癟了,不爽,既然吐谷渾不來,那我派人去。李世民派使者去了吐谷渾,把伏允給懟了一頓,然後告訴他,這門親事新娘不幹了,吹了。

更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