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此時,秦國陡起波瀾。

春夏之交,滅韓訊息堪堪傳開,秦相劉伯溫秉承王命,還田於民,還財於民。頒佈《大統歷》,以百姓的利益為主。

一時間,潁川的百姓紛紛稱頌秦王仁厚,之後更是以血在絹布上寫下名字,形成《萬民書》讓官吏呈遞給秦王,以表百姓誠心歸順之意。

朝堂上,文武百官各自站在兩旁,中間是一張數米長的白布,上面寫著每一位百姓的簽名。不過,真正留下名字只有少數,大部分都是一個血手印,或者符號。看似糟亂無章,但在嬴政眼裡,遠勝於那些內容天花亂墜的“官樣文章”——因為這才是百姓的真實寫照。

要知道,在古代讀書可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在底層百姓都沒錢吃飯了,哪有閒錢去讀書?

對於這點,嬴政在給百姓們下達聖旨的時候,從來不用那些文縐縐的官樣文章,而是直接用白話,看似有失體面,但卻能讓百姓打心底裡對他產生一種親切感。

文武百官對秦王無不敬佩,上至家國天下,下至這種微小的細節,都證明秦王是一位亙古未有的君王。

嬴政讓內侍收起《萬民書》,隨即道:“宣燕國特使。”

“秦王有旨,宣燕國特使進殿!”隨著黃門官的一聲高喝,一名華服青年走進大殿。

青年欣然施禮,道:“外臣姬丹,拜見秦王!”

“平身。”

“謝秦王。”

十多年前,兩人同為趙國質子,如今再見,身份地位卻是天壤之別。當然,那時候的嬴政其實連質子都算不上。

對於燕丹,嬴政一開始都沒有什麼好感,何況上次五國合縱他就有份。但他現在既然是使者身份,嬴政還是要保持王上該有的氣度。

“寡人聽聞,你現在是燕王手低下帶兵打仗;而今見到我秦國軍威,比你燕國如何?”嬴政上來就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上國軍威,外臣這一路上已經見識過了;以外臣淺陋之見,可謂無以復加!”燕丹恭維一番後,繼續道:“經過秦、韓一戰,秦王威名遠播四方。像我們燕國那樣的荒僻弱小的國家,今後更是要事事仰仗秦王的眷顧了。故,父王特委派外臣,送來求和國書。”

說罷,燕丹將一卷竹簡交到趙高手中,由他傳遞給秦王。

嬴政翻開竹簡,粗略的掃了一眼。

大概意思:就是請求秦國,將來不要對燕國用兵,字裡行間和先前的韓國求和書有幾分相似。

“燕王有誠意。而多年來我們兩國之間有個共同的敵人——趙國!”

“秦王所言極是!這些年,趙國從秦國這裡失去的,都是想方設法從燕國奪回去。這是燕國的恥辱,更是姬丹的恥辱。”燕丹的神色黯淡下來。

“既然如此,寡人就出兵,幫你們把土地奪回來,如何?”

“王上對燕國如此眷愛,外臣......外臣萬死難報!但是外臣不敢有此奢望。”燕丹回答的同時,心已經提到了嗓子眼。秦國曆來都被稱之為“虎狼之國”,加上嬴政推行的剛柔並用的手段,讓山東五國甚為忌憚。

自【大統歷】頒佈之後,已經有不少商人、難民再次流入秦國,對其他幾國並不是好事。這種承諾要是倉促定下,燕國早晚完蛋!

“為何?”

“燕國國小民弱,不知道將來拿什麼去回報王上。”燕丹回答道。

“寡人不要你們回報,我們合力滅了趙國,早日成為友好睦鄰,豈不快哉?”

聞言,燕丹的心涼了半截,他面露難色,道:“王上,外臣妄加揣測,您的下一個目標......可是趙國?”

“正是,所以你回去告訴燕王,稱臣可以,但必須合縱抗趙!伯溫,你立刻修書一封,由姬丹轉交。”嬴政看向劉伯溫。

“諾。”劉伯溫應了一聲。

這些年,燕、趙兩國屢次交兵,基本都是敗多勝少;加上燕國位於北方苦寒之地,條件艱苦,領土面積也不廣闊,還要面對北方匈奴。如果合縱夾擊趙國,戰國必是元氣大傷,趙國一滅,難保秦國不會繼續挺進。

沉默許久,燕丹說道:“王上應該知道。燕國近年來連年天災,國匱民窮。如若貿然出兵恐怕......況且此事幹系重大,還要回去稟告父王才行......”

韓非身死秦國的訊息早就傳遍天下,他可不想變成第二個韓非。

“放你回去可以,但寡人有一個條件!”嬴政話鋒一轉。

“請王上明示。”

“將燕國的所有城池圖冊獻上,寡人可以保留燕王的諸侯封號,讓其安詳晚年。自此以後,燕國世代向秦國俯首稱臣,不得行反叛之事!”

聞言,劉伯溫露出一個古怪的笑容,腦子裡不自覺的略過“圖窮匕見”這個成語。

“燕國國小民弱,無意與大秦爭霸天下,王上何必如此決絕?”燕丹問道,但卻不敢大聲呵斥。